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客”+孵化器

02.08.2015  09:50

  今年5月,创业青年陈礼勇创办的赣州科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入驻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企业中心,成为今年走进赣州国际企业中心的第41名“主人”。

  事实上,像陈礼勇一样走上创业路的年轻人在赣州还有不少。在全民创业的新时代,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搭建“拎包创业”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由此迎来发展春天,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应运而生。

   互联网+创业孵化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创新的思路和想法、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创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创业成功的基因。近年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致力于给各方“创客”提供培育基地。

  今年5月,该区鼓励社会各界充分挖掘资源,对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办公用房等存量用房,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确保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改造为科技孵化器或创业孵化基地。同时,根据孵化能力、效果等具体情况,经相关程序评审认定,对达到市级、区(县)级基地或孵化器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孵化器授予相应牌匾,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达到省级、国家级条件的,帮助其向上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孵化器。

  如今,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涌现出以车库咖啡、创新工场、津京互联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正是基于这种蓬勃的发展态势,为企业服务、为‘创客’服务的多样孵化器随之诞生。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支持并鼓励多样孵化器存在的格局。”经开区招商局外资处处长钟舒毅说。

   温馨环境+新青年

  格调温馨的布艺沙发、明亮舒适的咖啡厅、青年创意沙龙……这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间温馨的聊天室。在赣州经开区赣州国际企业中心,优雅的环境吸引着不少年轻人。

  “在最放松的环境下,创造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中心负责人郭晓夏说,“在这里,有着相似经历与知识层次的年轻人容易找到创意共鸣,开放式的交流互动空间解决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去哪里可以经常找到彼此’的问题。

  中心内设大型会议室、圆桌会议室、会客厅等多种会议功能空间,“创客”可以在这里或围坐交流,或促膝洽谈,不同形态的会议功能区能满足企业不同的会议、不同的主题交流需求。

  为了扶持初创企业成长,中心按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同时引进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

  李满生是这个孵化器的受益者。今年初,他组建的劳务公司签约入驻中心,经历了“没钱、没人、没地”的爬坡期,半年后,手头项目初具规模。如今,41名像李满生一样的“创客”,在中心等待“凤凰涅槃”的那一天。

   政企合作+新天地

  “政企合作”是赣州经开区建设孵化器走的一条特色之路。

  “作为民营企业,赣州国际企业中心的孵化模式有它的优越性。”赣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处处长钟爱娣说,“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平台,大多是提供减免房租、水电费等基础性帮扶,缺乏完善的创业指导。很多初创者遇到难题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在钟爱娣看来,民营平台更加个性化、高效化,创业氛围更浓,孵化效果更好。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双赢。”郭晓夏说,“我们除了有企业孵化平台,还构建了总部经济园区,上下游企业在这里形成创业生态的互补,互相之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形成产业生态,带动企业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成长为“大树”。依托自身资源,通过进入孵化器向集群化过渡,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

  来赣州经开区考察多次的“创客”廖万波说:“目前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虽然创业道路充满艰辛,但有了政府的关心与扶持,我们有信心一直走下去。”(记者 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