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串户才能体会亲情 学会感恩

19.02.2014  13:25

  翻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宗亲。父系、母系的亲属分得清清楚楚,称谓也五花八门,绝不相同。而如今,我们的孩子们却分不清楚这些称呼的内涵,这看似是独生子女一代的通病,实际上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记得我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父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姐弟去亲属家拜年。那时候的礼也轻,带两包点心就可以走亲访友。家里的亲戚住得都不远,来往都很方便,一天就能去好几家。每到一家,父母总是先开口向亲属问好,然后再告诉我应该怎样称呼、问好。小孩子好奇心很强,当面不好问,回家也要问清那些人和父母是什么关系。父母也总是很耐心地讲解,实在说不清楚了,就找个熟悉的人作参照。其实,也不只是过年过节,遇到亲戚家婚丧嫁娶,亲戚间也都有走动。由于耳濡目染,我到了上学的年纪,对亲属们基本上都熟悉,和亲属的关系也弄得明明白白。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那时能做到“认六亲”,无外乎有以下几点:其一,亲属之间常走动,大人之间密切接触,才给了孩子认知亲属的机会;其二,亲属居住地较近,这给相互走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三,社会压力比较小,那时候的人很少会为工作、升学而承受压力;其四,亲友聚会都选择在家里举办,孩子可以登堂入室;其五,父母会很耐心地讲解亲属关系。

  现如今,社会发展导致人员流动加剧,亲属分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都有。地理空间的扩展,导致亲戚之间聚少离多,小孩子也就缺少了亲情团聚时的即时教育。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现代人加班、补课是常事,难得有时间回老家去看看。即使逢年过节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小孩认亲的机会锐减。此外,现代人图省事,讲排场,亲友相聚会多选择在饭店举行。在成人的推杯换盏之间,孩子成了不被重视的陪客,热闹之余,却留不下太多的印象。没有可以说明的对象,家长对孩子也就没有了亲属伦理的教育。

  亲情是长期联系、走动才能产生的。所以,“六亲不认”不是孩子的错,家长应该多创造走亲串户的机会,让孩子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王书伟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