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曾越狱失败 遭敌人烙铁烫灌汽油施电刑(图)
伪满洲哈尔滨警务厅临时关押赵一曼的牢房。
赵一曼和宁儿的合影。
赵一曼在病床上,这是她留在人间的最后影像。
战争让女人走开,因为在战争中,女人一直被当作弱者。
但是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抗日战场上,有这样一批中国女性没有走开。她们离家别子,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展示着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血沃白山黑水的赵一曼,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女性——一个被誉为“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的女英雄。
“赵一曼”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赵一曼”只是使用时间不长的多个化名之一,她原名李坤泰,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女学生;留学过苏联;在哈尔滨领导过工人罢工;英勇就义时,她除了是一名抗日英雄,还是一个八岁男孩的母亲……
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初《赵一曼》这部电影感动全中国人之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人知道“赵一曼”究竟是谁。
沿着“寻找英雄”的足迹,我们试着还原这位抗日女英雄真实的人生轨迹。
“取大义,舍小我”,对于英雄来说,不是一时一刻的行为,而是贯穿终生的信条。
赵一曼,便是如此的一个真英雄。
“赵一曼”是谁
1951年,电影《赵一曼》公映。这部新中国最早拍摄的电影之一,轰动全国。
那时《赵一曼》的观众,刚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银幕上的赵一曼,凝聚着民族的苦难和不屈,让每个人为之感动落泪。
赵一曼以艺术形象被人们知晓,而她的真实经历,在电影上映数年后才逐渐被还原出来。
《赵一曼》这部影片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拍摄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人在东北接收了日本人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它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原址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
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冯仲云,向建立不久的东影厂建议,应该拍拍东北抗日联军:“冰天雪地里的英雄,值得用电影来表现啊!”他为东影厂讲述了赵一曼的故事。
剧作家于敏被指定写《赵一曼》剧本。可是于敏连赵一曼的照片也没见过,就是冯仲云也仅见过赵一曼一面,甚至描绘不出她的相貌。于敏只好寻求“第三手材料”,而最大的收获,来自抗联女战士、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敏。她向于敏忆述抗联战士怎样行军,怎样宿营,怎样在山里染布缝军衣,怎样在冰天雪地中找食物、吃乌拉草皮,这构成了于敏笔下赵一曼的战斗场景。
短短5个月,于敏“硬憋出来一个剧本”,电影随即开始拍摄,导演是沙蒙,赵一曼的扮演者是1932年就投身中央苏区瑞金、在战斗中成为红色明星的石联星。
影片刻画的英雄形象相当成功,这部影片还为新中国捧回了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石联星获得优秀表演奖。
在英雄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之后,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真实的赵一曼的情况。但是《赵一曼》的编剧于敏,更大程度上是“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不了解自己笔下人物的身世。
这部取材于真实人物的电影,终于让剧中的赵一曼和真实世界中的亲人产生了联系。
1951年,在四川省泸州市工作的李坤杰第一次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赵一曼》。“赵一曼”这个陌生的名字,却让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自己失踪了二十多年的妹妹和“赵一曼”十分相像。
李坤杰的妹妹叫李坤泰。
对于妹妹离家后的情况,李坤杰知之甚少。1926年,21岁的李坤泰在老家四川宜宾加入党组织,经党组织推荐,考上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来又到苏联学习,和一位姓陈的同志结婚,回国后到东北工作,从此便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据李坤杰回忆,看过电影《赵一曼》,她曾经大胆设想过,赵一曼会不会就是妹妹李坤泰?但是这个念头仅仅一闪而过,毕竟赵一曼烈士是周总理亲自题字的抗日英雄,而李坤杰的内心深处,仍然希望自己的妹妹尚在人间。
当时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很多报纸上都开辟了寻人启事的专栏。人们在欢庆胜利之余,最大的愿望就是寻找自己在战乱中失去联系的亲人和朋友。李坤杰一见到解放军,只要是外省来川的,她就要提到寻找妹妹的事情,请求他们帮忙寻找。而她除了提供妹妹上学时的学名李淑宁和一些粗略的革命经历外,甚至连一张妹妹的照片都没有。
李坤杰寻找妹妹没有任何头绪,倒是妹妹的一张照片,辗转二十多年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
1952年,李坤杰由泸州回到家乡宜宾,在市妇联工作。一天,妹妹在宜宾女子中学的同学、好朋友郑双璧拿着一张两寸大的黑白照片,敲响了李坤杰家的大门。
郑双璧对李坤杰说,这张照片是二十多年前李坤泰在上海拍的,送给她的妹妹郑易楠。当时,李坤泰嘱咐一定要将照片设法转交给李坤杰。
照片上,一个面容清秀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坐在一张藤椅上,淡淡地笑着。
李坤杰拿过照片,顿时泪如雨下。照片中人,正是她失散了20多年、日思夜想的妹妹。那个小男孩,是李坤泰刚满周岁的儿子,自己的外甥。
妹妹是否还在人间?那个小男孩又在哪里?线索到这里又中断了。
幸而,在李坤杰之外,还有人在寻找着赵一曼,那张照片最终把赵一曼和李坤泰联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