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蔚俊:莫让“农家书屋”唱“空城计”

29.04.2015  12:04

  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深入千乡万村,受到农民的欢迎。然而,记者调研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这件好事却引来农民不少困惑:部分“农家书屋”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哭笑不得,甚至书屋唱起“空城计”,应付检查时,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4月27日《南湖晚报》)

  不可否认,农家书屋的建立极大的缓解了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深受群众的欢迎。但从上述报道看,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并非如建立的初衷那样,反而唱起了“空城计”,应付检查时,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一面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工程,一面是脱离实际,农家书屋究竟该怎样建?

  农家书屋之所以在部分农村预冷,除了不规范的定期开放制度,根源还在于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图书传播途径过于单一等因素造成的。诚然,在互联网时代下,新信息、新知识日新月异,加之电视、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早已突破仅靠纸质图书的途径,与此同时,社会节奏不断加快,阅读更显“碎片化”,试想,完全依靠群众自觉前往农家书屋借阅图书,显然不可能。

  既然建立了农家书屋,就应该将其管理好、使用好,不然就失去了建立的初衷和目的。如何将其管好笔者认为,一方面采取图书漂流的方式,让农家书屋经常更新;另一方面,要采取打捆的方式,将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文化共享工程等基层服务站点捆绑使用,丰富形式,增强吸引力,让农家书屋留得住人。

  当然,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在当下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下,对文化的追求显然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因此,相关调查并不能反映全民阅读的真实情况,无须有着“狼来了”的惊恐感。但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营造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