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顺城:“寒酸”办公楼折射为民情怀

16.04.2014  09:53

  水泥地面磨得露出坑槽,木地板上补丁摞补丁,屋檐上的椽木已经腐烂……记者日前在咸宁采访时看到,通城县县委、县政府的两栋老旧办公楼,隐于该县行政服务中心、通城一中、人民医院等公共设施中,显得寒碜。(4月15日荆楚网)

  “县委办公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两层瓦房,县政府办公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4层砖混结构楼房。两栋楼使用的时间加起来已近100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花巨资改造的中小学、新建的6万平方米市民休闲广场和宽敞舒适的行政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看到这里,让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电影《焦裕禄》中的感人事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办公楼虽然“寒酸”,但无不折射了为民情怀。

  据媒体报道,通城县几任领导班子也考虑过返修或新建办公楼,特别是2011年,已选好了新的县委县政府办公楼用址,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准备在下半年开工建设。可6月10日,通城县遭遇罕见洪灾,造成道路桥梁、农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1000多户民房倒塌。灾后重建需要大笔资金,当时的领导班子决定暂缓新办公大楼建设,将两年来积攒的近2亿元和国家、省、市划拨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灾后重建。在“面子”与民生的艰难抉择面前,通城县几任领导班子毅然选择民生,这种视人民如父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也许有人会认为,“贫民窟”式的办公楼有损通城县委、县政府面子,让素有贫困县之称的通城县显得更加“寒酸”。难道非得要有豪华的办公楼才显得有“面子”、有“政绩”吗?答案肯定是否的。笔者认为,通城县办公楼的“寒酸”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通城县领导班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具体体现,从他们为提高医保报销和门诊补贴标准,仅2011年到2012年两年时间,就投入1800多万元;从为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去年至今也已投放2200多万元;从为让居民有宽敞的活动场所和集中办事的地方,投入5000多万元,修建了6万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和方便市民办事的行政服务中心不难看出,通城县的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

  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爱人民、为人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只有对人民群众有赤子之心,对群众掏出真心、倾注真情、使出真劲,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类似通城县的“寒酸”办公楼,虽然失去了“面子”和“政绩”,但得到了却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