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的四十八小时较量
原标题:跨越大洋的四十八小时较量
新闻提示
2014年4月11日至12日,国际军事院校“桑赫斯特竞赛”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西点军校举行。解放军理工大学11名学员组成参赛队代表中国军校,与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20所院校的56支代表队,围绕步枪射击、手枪射击、定向越野、防护与救护、手雷投掷、指挥能力挑战等13个科目,展开体能、技能、智能对抗和团队协作、战术决策能力等方面的角逐。
经过两天的比拼,中方代表队夺得三个单项奖中的2个第一,取得总评成绩第三、国际队第二的优异成绩,荣获桑赫斯特绶带和金色臂章。
这是军人竞技的赛场,更是军人较量的战场。在这场跨越大洋的48小时竞赛中,中国军校学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在零距离触摸世界军事脉动的同时,深刻体味着“能打仗、打胜仗”这句话的分量。
走下赛场,复盘赛事,在战斗力标准的审视下,比收获成绩更重要的是追问与思考。
推开世界的“视窗”,我们的底色丢了没有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这样记载:联军士兵最害怕听到中国志愿军的冲锋号响,“听到这号声,我感觉到这分明是中国式的葬礼”。
今天,在国际赛场的中国年轻军人身上,这种精神还能体现吗?
4月11日15时30分,第四个比赛项目:定向越野项目比赛开始了——必须在90分钟内找到原始丛林中的29个坐标点。此时,整个竞赛已过去近5个小时,队员们负重27公斤,在时差、饮食和比赛科目均不太适应的情况下,体能消耗极大,几近透支。
“跑起来!”班长李大国大声命令。第8个坐标点位于落差60米的山脚,攀岩下去耗时太长,放弃意味着丢分,怎么办?队员们干脆“滚雪山”般冲了下去!
就这样,中方代表队提前6分钟到达终点,将先前出发的一支外军代表队远远甩在后面,连随队的美军翻译帕特森也跟丢了。中国学员以绝对优势夺得该科目第一。
在比赛接近最后的400米螺旋式40度斜坡冲刺时,几乎所有参赛队员都是慢悠悠走过去的,唯独中方学员如百米冲刺,争分夺秒地冲了过去,最终获得转场时间第一名。
顽强的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中国军人的优秀品质在青年军校学员身上熠熠闪光。
与世界同行过招,我们的眼光能看多远
赛前介绍会上,负责竞赛的美军军官说:“如果按往年方式参赛,就注定失败。”
比赛之前,所有参赛队员包括西点军校学员都不知道要比什么,只知道科目点的坐标信息。只有按图索骥到达目的地受领任务后,才知道考核组“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
是比赛,就有输赢;是战斗,就有胜负。由于中方参赛学员初来乍到,无法准确理解比赛规则,导致有些科目大量丢分。战伤救护项目中,因翻译不及时而忽略了营救失踪伤员,仅这一单项中国队排名便在40名之外。
更可怕的比赛科目出现了:室内手枪射击,共设15个目标靶,10米至30米距离不等,混有不能射击的民事目标。规则要求,每两人一组,三个组同时进行射击,另一个组担任警戒,班长全程指挥,不参与射击;射击组配发10发子弹,一人射击,一人利用手电强光照明,2分钟内完成。
在室内暗光线条件下射击,一些经常训练该科目的外军参赛队也没能打出好成绩。中方学员对此更是一片空白,好在班长李大国机灵,指挥各组沉着应战,最终成绩位列第32名。
不仅比赛科目大多陌生,连武器都是赛前才熟悉的,组装过程中还混有不同类型的零部件;手雷投掷时,队员们连手雷都没见过,只在赛前请外军学员做了一次示范……
这就是战场,没有人告诉你仗该怎么打,变是战场唯一不变的法则。比赛中,中方学员不仅面对面观察到了外军参赛学员,更洞悉到这些学员背后的那支军队。李大国事后说,思维定势是致命的。习惯于平时的一步一动,关键时刻就难以放开手脚。眼光比眼界更重要。要想超越对手,需要练就和弥补的,不是他们练了什么我们就跟着练什么,而是他们没练的我们练了且战场需要。
走上国际化“战场”,我们的标准是什么
比赛中的一个细节让李大国念念不忘。翻越高墙项目中,规则允许参赛队员将背囊和枪支扔过高墙,很多外军参赛队都这样做了,没有了负重,翻越障碍速度便更快些,得分也更高些。
当中方队员提出同样的想法时,李大国坚决不同意,坚持要求每名队员枪不能离身。他说:“战场上,军人没了武器还怎么打仗?更何况枪扔过去后可能会摔坏,可能会被敌人夺走!”
不以实战为标准,永远都没有战胜的机会。今天多出汗,就是为了明天少流血、少流泪;今天真刀真枪对抗,就是为了明天打胜仗。
“危险”与“阵亡”在比赛中时时相伴。悍马车及驾驶员营救科目场地设有雷区,营救过程中如果有队员踏入,则判阵亡,退出比赛。比赛开始,大家没有直接进入场地,而是做了详尽的计划。
孰料,两名按计划对驾驶员实施营救的队员还是因为判断失误,刚跨入场内就被判定触雷“阵亡”。“怎么办?”情急之下,李大国迅速依据地貌率先进入场地组织救援。拖出悍马车、抬出伤员、检查伤情、包扎救护……
“通过比赛,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我们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反思不足,我们离战场到底有多远?我们有多少不切实际的东西需要改进?”在欢迎队员回校的大会上,校领导的话在每个人的头脑深处刮起一场风暴。(严本贤 徐培亮 马胜伟)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