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应让“路培国”成为游客黑名单第一人

05.05.2015  00:36

  4月30日,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被游客路培国用硬物划上了“路培国一游”等字眼。散打艺术家李伯清也发微博谴责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并举报:这个叫“路培国”的,三年前曾在杨升庵的《临江仙》上题字,这次敢来武侯祠撒野,这是犯罪!。(华西都市报报5月3日)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路培国到此一游”留下的却是恶名。“到此一游”尽管可以满足个人的虚荣,但这种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却有目共睹。这一点我们从那些斑痕累累的名胜古迹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每一个人其实都可能是“路培国”。因为不文明旅游的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有。比如随地吐痰、乱刻乱画、大声喧哗等等。可每一个人也都有成为不是“路培国”的可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文明旅游,当文明游客,“路培国”可能就会变成少数人。

  过去“路培国”很多,喜欢“到此一游”的人也很多,这既是个人素质的问题,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必要过程。因为那时的旅游还是少数人的专利,是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是身份的象征,是有钱的标志,所以才要炫耀一下。如今“路培国”少了,但依然存在,这是因为旅游业尽管有了发展,但游客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过去的“路培国”老了,年轻的“路培国”又出现了。

  “路培国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游客素质的原因。我们的游客虽然脱贫致富,有了旅游消费的能力,可旅游还不是一种休闲方式,文明旅游的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旅游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路培国”到此一游之所以屡试不爽,其实就很能说明我们当前旅游单位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第三,游客缺少一种旅游主人翁的意识。对于游客来讲,只是把名胜古迹当成了消费的对象,而没有保护的意识。路培国刻字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人发现,可却无人制止,无人提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今年五一期间,凤凰古城400余年明代古炮遭游客随意踩踏。而新疆风景区的沙雕遭游客攀爬拍照,导致许多座沙雕作品遭到严重毁坏,有的已经完全坍塌,面目全非,已无法修复。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公众对“路培国”的声讨,传达出的既是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批判,也说明公众文明旅游意识的增强。客观而言,这种集体声讨所产生的正面引领作用正是我们倡导文明旅游所需要的好声音。对于“路培国”这样的惯犯,我们既需要道德的谴责,同时也需要依法处理。一方面,按照导游新规,可以将“路培国”列入游客黑名单的第一人,以儆效尤。另一方面,如果“路培国”所破坏的《前出师表》是文物,完全可以按照故意损毁文物罪对其提出起诉,让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