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的幸福

09.09.2015  20:02

  上班以后,早餐永远都在对付。不是没人给做,也不是没有地方买,只是因为自己贪睡。为了多睡10分钟,只好把早餐时间克扣掉,到单位后从楼下食堂随便买点,一边干活一边塞进肚子。要问为什么贪睡,那可说的就多了,从社会环境到生存压力,从职场女性的逼仄到“新闻农民工”之不易,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以这里暂且不表。

  话说上周日,一大早送儿子去学校报到,因为两个小时后就得接,不能走远,只好在附近解决早餐。一开始想去麦当劳,走着走着,看到有个早餐摊点,外面摆了几张桌子,零零散散坐着几个人,吃得很香。一转念,也拐了过去,要了一碗豆腐脑,一笼小肉包,坐在了有些低矮的椅子上。味道没什么特别的,符合路边摊的预期。而且我对于吃喝向来不讲究,也没有什么鉴别力,填饱肚子足矣。反正不赶时间,我一边吃着,一边听摊主夫妇在忙碌穿梭中“吵吵闹闹”:

  “昨天的菜准备的还是不够,你看包子就剩两种馅了,说你还不听。

  “准备多了又剩下,有什么就卖什么呗。

  “让你去拿碗,你非得先洗盘子,那个不用你洗。

  “不用我洗,早晚还不都得我洗。

  “刚才有个要打包的,打了没?

  “早打好了,这些不用你管,你快看看混沌好了没,人家等很久了。

  “没人的时候先把桶归置归置,一会儿就到9点了,一说搬又来不及。

  ……

  不要以为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其实这些话是散落在各种招呼、应答之中的,前一句跟后一句之间可能隔着好几句其它的话,甚至隔着一两个算钱、收钱的空档。但有意思的是,这些话基本上是“成对”出现的,双方并没有因为忙碌就不接对方的茬,而且这些话基本上都是反驳的语气,相互反驳。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好像谁也不服谁,却又配合得那么默契;看似起急,我却总觉得他们脸上有着隐隐的笑意。想来这种见缝插针似的拌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他们幸福的一部分。

  “来了,到里面坐吧。”“来,把粥带上,小菜自己夹,鸡蛋自己拿,包子马上送过去。”看到两个常客,男主人打招呼的时候,女主人已经把粥盛好了,按往常的菜谱安排着。

  “姐,坐外面吧,凉快,鸡蛋汤不加葱花,我记得准吧。”“准。”“素包子没了,有蒸饺,来一笼不?”“成。”说话的工夫,男主人的蛋花汤已经出锅了,没放葱花。

  女主人口算能力极好,顾客吃完后交钱,她问吃了什么,顾客便一样一样地报,这边刚报完,她那边也随即报出了钱数。让我这种患计算器依赖症多年的“高分低能”者自愧弗如。男主人掌握着“财政大权”,10块以上的钱女主人习惯性地塞到他口袋里。

  吵吵闹闹中,接近9点了,吃饭的只剩下我和“不加葱花”姐姐,男主人已经把大大小小的粥桶归置到了一起,女主人收拾好了桌椅,锅碗勺盘都放到了三轮车上。为了不耽误他们收摊,我加速吃完了剩下的饭菜,对他们笑一笑,在“慢走,再来呀”的招呼声中离开了。

  我很可能不会再来了,因为送孩子上学后去吃早餐对我来说是非常稀罕的体验。希望他们能一直出现在这普通的小街上,因为这可能也是一个孩子的学费。但这顿早餐的温暖,我却实实地记下了。这是在麦当劳等快餐店里感受不到的。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平常;幸福,就在这些简单的瞬间。谁都有压力,谁都会面临困难。幸福,与钱有关,却又不完全取决于钱。支撑我们走向未知的将来的,恰恰是这些小小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