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车补不够用”是对公车改革的误读

06.01.2015  16:11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完成,按照改革方案,车补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多档。虽然北京市的改革方案还没出台,但不少公务员看到国家机关的方案,还是引发了热议,如果按照这个模式,领导补更多会不会让基层不平衡?不同部门用车不一样如果补贴一样会不会不合理?这个额度的车补够用吗?(1月5日《北京青年报》)

  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车补标准规定,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而地方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30%。咋看上去,不同级别之间车贴相差比较大,容易造成科级以下的公务员心理不平衡,感觉吃了亏。

  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真正感觉吃亏、利益受损、心理不舒服的反倒是那些拿1300元的司局级领导们,因为领导干部们的专车被取消了,司机被分流了,这样的变化可不是补助1300元能平衡的,反观普通干部,原先平时就没有公车伺候,也没有交通费,所谓的下基层什么的,路不远也不会想着去报销车费,普通干部凭空每个月多500元车贴,就权当福利了。

  因此,公车改革不应该把注意力仅仅聚焦在车贴上,更不应该将车贴看作是福利待遇,而应该找准公车改革的立足点,将车改看作是实现接近群众、减少繁文缛节、缓解城市交通等等衍生效应的推动力。

  首先,车改应立足于公共交通。让机关干部乘坐公共交通的好处一是接地气,从原先的脱离群众、“屁股冒烟”的公家轿车,回归到老百姓中间,融入到群众中去,放下官架子,建立起百姓思维,遇事从百姓角度去想问题,二是节约了交通开支,使用公共交通,普通干部500元的月补贴是完全可以应对的,三是减少了路面交通的压力,这两年每逢节假日,实行公车封存制度,就使各个城市道路畅通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次,车改应立足于减少文山会海,由于缩减了交通开支,减少文山会海、实行网上办公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政府各个部门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办公,只是应用的程度不同,很多领导还是习惯于坐着专车下基层,美其名曰是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殊不知,领导下基层牵扯到基层干部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本来在网上办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反倒是久拖不决,那些在风景名胜区的基层干部一天陪洗7、8个澡的新闻就是真实的写照。

  再者,车改应立足于控制不合理的财政负担,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到2000亿元,这都要地方各级财政的支出,据测算,实行公车改革以后,这项支出将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1000亿元以上,将大大缓解地方财政紧张状况。

  总之,发放车改补贴不是给公务员发福利,车贴的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平均,找准车改立足点,才能真正理解公车改革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