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让工业更出色 “龙头”舞动质效双升

05.01.2015  13:14

  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全南县工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工业成色几何?近日,笔者走进全南工业园区进行一番探寻。

  通过优势主导产业抢占战略高位,成为全南工业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主色调。全南伟业亚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军工领域的高纯氧化锆,总投资3.6亿元。在项目达产达标后,预计可实现年产高纯氧化锆5000吨,年销售收入9亿元,年上缴税金1.2亿元。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再到培育产业链条,全南的矿产品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以全南晶鑫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为例,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00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剂,将与之前落户全南的晶环科技、伟业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从开采、选冶到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为培育壮大稀土、氟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全南县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精深加工主导产业,对重点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推动现有骨干企业增资投产、改造升级、强强联合。目前,该县氟新材料产业基地被批准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该县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广研光电三基色荧光粉及LED节能灯、晶鑫汽车尾气净化剂等项目被批准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变色——创新驱动结构优化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如今以“黑马”的姿态闯入国内同行视野,全南县超颖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7年时间就“羽翼渐丰”,成为设计研发、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一条龙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抢滩海外10多个国家的微电机市场。而超颖科技及所处的电子产业,正是全南创新驱动的一个缩影。

  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全南在战略上主动求变,向高端科技方向疾进,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产出,创新驱动让全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该县完善了企业创新补偿机制,充分应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企业创新给予政策优惠。同时,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已牵头20多家龙头企业,联系100家科研机构,让县内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攀亲联姻”,依靠“科技大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共建研发基地的模式。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南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该县润辉、东珠、瑞星等3家针织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共同组织资金、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电脑针织机。伴随着针织机械的更新换代,全南县现代轻纺也进一步优化,全县近百家针织小企业“提档升级”,用“技术含量”换“含金量”。技术的红利,让包括东鼎制衣在内的两家现代轻纺公司提前跨入该县规模以上企业行列。

  底色——低碳引领科学路径

  钨矿曾是全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过去钨矿的兴旺却给当地带来了废料处理的难题。如今,那些无人问津的尾砂废料和原生细泥,却成了抢手货。全南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对高能耗设备进行更新,并改进工艺流程,每年从这些废料中淘选80吨以上的钨精矿。

  在土地、资源的倒逼下,低碳循环成了全南工业发展诸多色彩中的浓厚底色,让全南的GDP更绿。数据显示,该县有3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2.51%,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Ⅱ类,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该县工业园也跻身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

  为呵护青山碧水,该县以创建南方生态屏障、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契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和管理,签订节能责任书,督促企业编制节能计划,完善用能用电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工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

  政策红利使得全南的循环经济日新月异。在全南圣保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也演绎着“变废为宝”的神奇。笔者看见经过高温搅拌定型的秸秆、木屑,转眼间成为一扇扇平整、结实的木塑门。目前,该县共开展废物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企业8家,年利用工业废渣60万吨,回收利用废气50万立方米,节约原料成本3000万元,年实现循环经济产值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