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忆长征不忘初心 网媒记者重走红军路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魏有玲、崔永焘摄影报道)9月2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活动采访团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灯塔乡班前村、玛可河林场等地开展系列活动。
22日上午,青海省网信办组织采访团10余名编辑记者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参观红军亭、向红军墓敬献哈达并重温入党誓词,沿着红军栈道走进红军哨所、红军寨,感受革命的艰苦卓绝,在红军泉旁接受长征精神洗礼。网媒记者纷纷表示,要弘扬长征精神,把双脚插进泥土,把带着泥土芬芳的鲜活新闻带给广大网民。
采访团成员在红军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红军亭内保留着红军当年所写标语——“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
红军当年喝过的泉水。
采访团成员重走红军路。
古寨今昔话沧桑
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县子木达沟,所到之处给藏族人民留下了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的深刻印象。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更名为“红军桥”,后人又把红军当年驻扎过的村寨称为“红军寨”,成为全省独树一帜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赋予了子木达沟鲜艳的革命色彩。
别具风格的藏式碉楼。
今天,采访团成员看到,随着班玛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群众居住的碉楼已然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河谷边新建的藏式民居。相比之下,新建的民居交通更加便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当地干部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当地社会治安好转,群众安居乐业,昔日碉楼狭小的窗户也建得日益开阔,像牧民的心一样越来越敞亮。
雄鹰奋进报党恩
在班玛草原美丽的玛可河畔,有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他就是现任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尕玛求见证了班前从带有农奴制性质的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迁,切身感受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他也从一名普通牧民成长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在镜头面前,尕玛求动情地说,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当年的红军、今天的共产党带来的。
网媒记者采访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
过去的班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家家户户被贫困折磨得抬不起头。如今的班前村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路,电视、电话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也已成为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尕玛求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大家的勤劳努力。
如今,班前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和矛盾纠纷,人人思进,全村500多名村民和谐如一家。村民们都说,尕玛求就像一只奋进的雄鹰,带领大家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林下经济露端倪
位于班玛县的玛可河林场是我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总面积达10.18万公顷,在全国林业区划中界定为重点生态公益型林区,是重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誉。行走在玛可河林区,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不时从远处传来野生动物欢快的叫声。这里海拔3000米以上,但众人没有丝毫缺氧的感觉和高原反应,同行的林业部门同志戏说,在“天然大氧吧”里怎么会有高原反应呢。
近年来,玛可河林场依托强大的林业科研能力,先后协助班玛县开发出藏茶(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等经济树种以及羊肚菌人工种植等林下产业,让班玛群众靠林吃“林”饭。如今的班玛县,万亩藏茶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羊肚菌等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未来,这些产业将成为班玛县的绿色富民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对帮扶暖民心
小康路上,人人争先。班玛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措施,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拉玛加是班前村的党员贫困户,几年前他车祸致贫,因为拿不出钱来,当初植入腿中的钢板一直没有取出。班玛县委书记夏吾杰与拉玛加结成帮扶对子后,不但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困难,还筹措到上万元医疗费,帮他彻底解决了伤痛。
拉玛加感激地说,前任县委书记刘波帮他解决了孩子的学费,现任的夏书记解决了自己的病痛,干部群众一家亲,结对帮扶温暖了自己的心。
说起两任县委书记对自己的帮扶,拉玛加难掩激动之情。
班玛县结对帮扶工作从最初的一次帮扶到如今的“五个必到”(重要节日必到、婚丧嫁娶必到、生病住院必到、遇重大灾害或困难必到、遇重大矛盾纠纷必到);从单一的帮扶物资到如今的“六个帮送”(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送资金)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县领导干部慰问困难群众超过2000人次,解决实际困难41件。
班玛县委书记夏吾杰说,结对帮扶工作做到了因人施助、因地施助,基本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的目的,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将与当前的“两学一做”活动和班玛经验升级版相结合,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