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 赤水村,期盼打通“最后一公里”
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层层叠叠的大片梯田镶嵌在华仙峰山麓,绵延2000多亩。梯田之上,原始森林蓬勃而野性,色彩斑斓,层次分明,赤水仙生态茶园绿得醉人,连空气中都带着甜味、沁着茶香;梯田脚下,亿年冰川遗迹鬼斧神工……
深秋时节,记者沿着蜿蜒山路走进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惊叹于这方山水的雄健、险峻之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的话,对于赤水村而言,亦不例外。村民说,这几年,尽管上堡梯田以全国三大梯田奇观的美誉闻名遐迩,先期开发的南流村梯田景区早已游人如织,而资源禀赋更为丰富的赤水村,一村之隔,却默默无闻,少人问津。
“交通不便,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村党支书李光禄一语道出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困惑与期盼,“最后1公里山路把我们困死了,真想着早点把路修好!”
原来,在2011年,经乡、村多方努力,争取到项目资金100多万元,赤水村部至赤水仙茶园4.5公里公路得以立项,按照路宽4.5米的标准,修建好了村部到石坝子小组3.5公里。由于下拨资金已经用完,剩余的石坝子至茶园1公里公路一直无法续建。
李光禄告诉记者, 赤水村是上堡乡人口最多的村,除了旅游资源外,林业和水能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林地面积近6万亩,建有水电站2座。因为路不好,机动车只有拖拉机能上去,“上坡过坎时,车子还不如人走得快”;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资料多靠肩挑手提;竹木难以运输和加工,卖不上好价钱,很多就在山上自生自灭;外地游客想来游玩,常常“望路兴叹”——“乡亲们可是守着金山过着穷日子”。
采访中,上堡乡乡长温华锦告诉记者,如果茶园1公里公路可以续建好,既可以极大地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把生态茶园、亿年冰川遗迹、梯田群、华仙峰原始森林等散落的“珍珠”串成一线,将缓解目前水南村梯田景区因游客过多和接待能力有限导致的交通安全压力和游客流失压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了乡村干部和全体村民心中的痛,热切的盼望。虽然修路资金暂时还未落实,但村干部和村民已经把工作做在了前头,“最后一公里”所占用的前洞、老屋、石坝子等5个村民小组、100多农户的山地、竹木,村民们不要一分钱补偿!大家还自觉投工投劳,开凿路基,降坡填坑。
“如果路修好了,我们村也能大搞旅游开发。”村民郭名宝说:“如今赤水村开发旅游热情高涨,村民们自发成立了赤水仙生态旅游理事会,加紧做规划,抓项目,准备纳入‘崇义二日游’精品线路。”目前,他和另外4户村民正着手办农家乐。
采访中,村民们忙着把路旁的梯田种上油菜,以丰富冬、春季梯田景观。“明年春天油菜花开时你再来看,赤水村真要成仙境了!”路边劳作的村民陈林向记者预邀,“若这一公里路能修好,还可以坐车上去。”
记者期待赤水的自驾之旅。(来源:赣南日报 特约记者叶菁 记者许军 谢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