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根本改变敌我力量 中央军委批林彪犹豫

19.11.2013  18:52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70万人进行了辽沈战役。中央军委根据东北在战争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选定东北为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的首战目标。这是在锦州城下等待总攻信号的我军炮兵群。新华/TAKEFOTO

  1948年11月2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是司号员吹响胜利的号角。新华/TAKEFOTO

  辽沈战役:

  1946年6月爆发的全面内战,经过两年作战,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总兵力相比,已由战争初期的1比3.4上升为1比1.3。到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随着敌强我弱的悬殊情况的改观,解放军开始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战略目标—

  毛泽东提出5年左右打倒国民党

  为调整军事部署,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将“分区防御”改为“重点防御”,确定以北平(今北京)、西安、汉口、徐州、沈阳为5大据点,固守东北,确保华北和西北,集中主力同解放军争夺华中的作战方针。

  中共为加快战胜国民党的步伐,做好迎接胜利的各项准备,于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报告提出,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会议强调要把战争打下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会后,解放军相继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西北各个战场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

  为实现“中央九月会议”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运筹帷幄,精心部署要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并逐步形成了举行战略决战的方针。由此,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果断地组织了史无前例的辽沈、淮海、平津3次大战役。

  济南战役—

  国民党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开始崩溃

  在秋季攻势作战中,华东野战军进行的济南战役,是对整个战局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济南城墙高厚,工事坚固,防区分内城、外城和商埠3个部分。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率领3个整编师共11万余人,驻守该城。蒋介石扬言:无论华东战局如何变化,济南决不可放弃。

  中央军委决定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的“攻济打援”战役后,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攻城部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指挥。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攻城部队的东、西兵团,在“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下,迅速突破敌军的外围防线。

  敌西守备区指挥官、整编九十六军军长兼84师师长吴化文,本来对解放军作战就畏惧三分,加上与王耀武有矛盾,对蒋介石失去信心。由此,华野对吴采取一面坚决攻打,一面争取战场起义的方针。根据中共华东局的指示,济南市委专门成立了争取吴化文起义工作的领导小组。吴在多次动摇与反复之后,与济南市委沟通了电台联系。在战斗打响前,市委将攻城日期正式通知了吴本人。16日这一天,王耀武曾给吴化文打8次电话,要他到“绥区”开会,而控制电话的内部工作小组,假意应付王耀武说:“吴军长到前线视察阵地去了”。同时又利用电话,以吴军长的名义命令副师长参加“绥区”会议。吴起初不愿撤出全部阵地,当攻城部队向吴部阵地发起猛攻时,吴才下定决心走起义的道路。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及政治攻心和教育争取下,吴化文于19日率部2万余人按计划撤出阵地,在济南郊区正式宣布起义。吴化文部起义,打乱了敌之防守计划与部署,客观上减轻了攻城的难度,对解放军攻克济南起了相当作用。接着,东、西兵团攻占外城大部地区,向济南内城发起总攻,经过8昼夜的血战,全歼内城守敌。王耀武化装潜逃至寿光县时被活捉。9月下旬,起义部队经过整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吴化文任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