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红山村 越过越红火

27.01.2022  09:25

渝水区姚圩镇红山村村民在打糍粑。本报记者蔡颖辉摄

  1月24日一大早,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红山自然村热闹非凡。彝族、仡佬族、苗族等三个少数民族的村民身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在自家厨房、院落或村道上忙活开来。大家分工明确,贴春联、挂灯笼,磨豆腐、打糍粑,杀年猪、切大肉,为中午举办的庆丰年流水席做准备。

  红山村村民家庭收入以务工为主,年长的在家务农,闲时在集体果园打零工;年轻的大多到浙江等沿海省份务工,年人均纯收入10万元左右。临近过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给村里带来了更多欢声笑语。

  迁居江西多年,如今家里啥电器也不缺,彝族老汉王正刚仍要在家里装上老式的烤火炉,因为这里有冬天围着火炉喝酒聊天的传统。记者一进他家门,就被拉到火炉旁,切身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

  “日子越过越好,好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们想都没想过。”王正刚为女儿鼓劲。他女儿辞去市里一年七八万元收入的工作,准备回镇里当宣传员,兼职搞直播推介少数民族村落旅游并销售村里的手工土特产。

  红山村共有少数民族9户46人,分属苗族、仡佬族、彝族等,均为上世纪90年代从贵州省迁移而来。王正刚告诉记者,村口的流水席是这几年开始办的。“现在手头宽裕了,就把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请来,一起喝点自酿的美酒,感受我们村里的变化。

  “大家看,这是我们手工制作糍粑的过程,现在正在捶打蒸熟的糯米!”穿着一身鲜艳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王文芳,正在直播间向网友推介村里的特色产品——糯米糍粑。“欢迎大家来红山村旅游,一起品尝少数民族美食。

  “村里流转了土地种上了马家柚,有了果木收入,又发展了采摘经济,带来了旅游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邓辉介绍,村里停车场、篮球场和休闲文化广场已经建成,道路越来越宽,村庄也越来越美。“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农旅项目,同时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发展直播,推介美丽的红山村,让红山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简俊明 本报记者 蔡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