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钢明:不必过于担忧北欧国家会出现债务危机
【导读】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债务危机隐现,家庭债务负担过高引发担忧。经济之声评论:北欧国家当务之急是削减家庭债务。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瑞典、丹麦、挪威这些北欧国家一向以高福利、社会安定平稳著称,前些年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期,这些国家由于经济稳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但是也开始显现国家债务危机,原因就是家庭债务负担过高。
据外媒报道,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本月9号在根本哈根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问我危机是否就要发生,我也不清楚,但是很明显,现在的情况让人神经紧张。”
瑞典和丹麦的公共债务负担目前还不及欧元区平均水平的一半,挪威价值82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显示着这个国家并无净负债。这三个国家拥有的AAA评级使其融资只需要付出低廉的成本。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经合组织都认为这三国的稳定前景存疑。
在丹麦,消费者的平均债务是可支配收入的321%,在世界范围内看都是极高的。在瑞典,这个比值是180%,而挪威是200%。各国政府正想方设法在阻止这个数字继续升高。虽然在这些国家债务有养老储蓄及房屋价值做缓冲,但克鲁格曼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度依赖这些资产进行借贷,他说政府们别无选择,为降低风险必须削减消费者债务。
在欧元区西班牙、葡萄牙等后进经济体正在逐步走出欧债危机的时候,该怎么看待瑞典、丹麦、挪威的家庭债务负担过高引发的担忧?它会对正在回暖的欧元区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评论。
北欧国家一向以相对较低的公共债务、积极的劳动力市场、高福利和高税收,社会运行安定平稳著称,特别是在欧债危机严重的时候,这些国家堪称欧元区稳定的大后方,如今欧元区的经济开始回暖,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后进国家在逐渐走出欧债危机,这个时候这些国家却因为债务危机隐现引发国际社会担忧。对此,袁钢明认为,最近看了一些报道好像不是那么严重,因为这是引用了著名学者克鲁格曼一句话,这么说起来的,而且咱们现在看到,注意他的说法,就是家庭债务,不是公共债务,主权债务,而且它的主权债务还是非常安全的。
中国的负债率这么高,大家都比较的明白,是因为房价比较高,大家都再贷款买房,但是像丹麦2008年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欧这三个国家的家庭负债率过高是因为可能是用他们自己的房子做了资产,做抵押,像银行借的钱是比较多的,那么它和西班牙、葡萄牙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袁钢明看来,这是完全有区别的,当然我们可以说现在这种的升高,跟房地产上涨的时候,大家都在购买,然后房地产价格下降以后,债务相比房价说变高了,但是关键是看老百姓将来它偿还的能力有多强。现在从报道上看,老百姓的偿还能力还是有的,而且在老百姓购买负债的最初风险的这种价格也不是很高,就是说人们对风险起来有比较充分的保证的,信心的。但是我们说的欧元区可不是这样的,欧元区的情况是国家债务特别的高,高到了很多国家都超过了100%,超过GDP的100%,一般安全线是60%,但是北欧肯定是在安全线以内了,所以超过了100%以后,就造成国家还不清债,造成了资本市场上,比如债券市场上的收益率过高,国家最后还不起债造成成本越来越高,借新债还旧债都还不起了。所以整个经济是恶性循环,失业率也高,经济也衰退,现在这些情况,北欧都没发生,北欧我们现在说的是国家或者是主权债务非常安全,国际上也对它很稳定,包括(MF)或者货币组织对它评价都很好。
这三个北欧国家不是欧元区的国家,也就是他们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克鲁格曼也是提出了为了削减这些债务风险,那么这三个国家的央行都应该收紧货币政策,但是它同时又提出了现在如果加息的是弊大于利的,那么您觉得这些国家的,如果要解决问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判断?
对此,袁钢明分析,他们的问题现在也不是特别大,一般来说,如果说是债务太多的话,它可能就是人们比如说借贷很核算,利益太低借债很核算,他如果再不控制的话,可能债务率会越来越高,加息是提高借代成本的方式来控制债务蔓延、债务扩大的一种办法。但是如果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加息是一个坏的作用,当然这是一个矛盾了,当然这种矛盾要经过权衡来解决。总的来说,北欧其实目前来说,还没有出现经济衰退,仅仅只是家庭债务的问题,如果再提高利率的话,增加家庭债务的偿还负担的话也是不利的,那么当然货币的政策的收紧也要根据整个经济的状况来调整。现在北欧也没发生这个问题,但是欧元区出现的严重的问题,欧元区就是因为德国,以德国为主的核心国,它们主张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欧元区的利率比较高,承受不起,而且其他一些国家更加压力大了,而后来它们,意大利他们上来以后,缓和了这种过高利率造成的危险。所以说收紧货币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应该与经济能够稳定的运行,能够不出现衰退为原则,北欧的事情其实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现在和欧元区还不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