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同时近代化为何日本成亚洲唯一强国?

12.09.2014  19:16

东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是现存唯一延续不断的人类古代文明。到了19世纪东亚文明由盛极转衰之时,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和挑战,东西方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可以说19世纪中叶,中、日、韩三国近代化启动的时候,基本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尚有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机会。三国统治者先后进行了类似的近代化改革,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朝鲜的开化运动。然而到19世纪末,三国已经走上三条不同的道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朝鲜沦为殖民地,而日本却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清王朝缺乏变革意识,错失近20年改革机遇

  中国是西方列强冲击的主要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东亚最早被西方用武力打开门户的国家。但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愚昧无知,缺乏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鸦片战争后错失近20年改革机遇。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当时统治者把它称为“万年和约”,认为可以保一万年的太平,所以他们仍然苟且偷安、麻木不仁,过着享乐腐化的生活。他们对西方的冲击反应迟钝,没有及时地改弦更张。

  外力的冲击往往可以刺激一个国家的改革,但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没有这样做,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才不得不启动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启动,如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马上启动,中国的改革就可以提前20年。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办工厂、建海军、办学校、派留学生,这些应该说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它根本的指导思想是用西方技术维护封建体制的“中体西用”,制约了改革的深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创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又引发了瓜分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实行清末新政。她改革官职、废除科举、操练新军,应该承认这些也是近代化的措施,但是毕竟已经不能挽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了,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化努力又被军阀混战延误,再遭日本侵略所打断。中国在半殖民地深渊中越陷越深。

  朝鲜在日本操纵下搞改革,终归失败

  朝鲜历史上将西方的冲击称为“洋扰”。虽然李朝统治者也产生过危机意识,但对危机反应比较迟钝,一旦西方军舰被打退,他们又高枕无忧、不思进取了。

  当时朝鲜的统治阶级叫作“两班”官僚,所谓的“两班”就是文官和武官。1876年爆发“江华岛事件”,朝鲜门户被日本打开,日本用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当时朝鲜的统治阶级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叫做开化运动。推动开化运动的官员叫开化派,开化派又分成两派。一派是所谓的激进开化派,他们主张全盘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而且企图依靠日本的势力来推进改革。激进派在1884年发动了一个政变,叫甲申政变,这个政变劫持了国王,杀戮了大臣,结果迅速地失败了,当时清朝也派军队去镇压。另外一派是温和改革派,它主张仿效中国的洋务运动缓进改革,并且维持和中国的宗藩关系,主要依靠中国的势力。

  19世纪90年代,列强在朝鲜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1894年爆发了朝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学农民战争。他们提出的口号是“逐灭倭夷”、“尽灭权贵”,就是要赶走日本和西方侵略者,打倒权贵,最后被政府军和日本军队联合镇压了。开化派后来又在日本的支持下,搞了两次改革政变。1894年的叫“甲午更张”,1895年的叫“壬午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他们在日本操纵下,监禁了国王,杀害了闵妃,这样它也失去了人心,很快失败了。

  1897年朝鲜的李朝政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国王改称皇帝,企图通过改国号加强专制的皇权,提高它的国际地位。但结果不仅不能维护独立主权,反而进一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04年,日本通过《韩日协约》把韩国变成了它的保护国。1910年还逼签了《日韩合并条约》,从此以后,韩国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根据韩国学者的研究,当时韩国纯宗皇帝没有签字,是当时的总理大臣李完用在上面签的字。所以现在韩国正在追究韩奸的历史责任。

  日本的迅速发展与掠夺、牺牲亚洲邻国的主权利益分不开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我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条:

  1.江户时代发展的基础和特色

  日本并不是在明治维新时一下子就发展起来的。日本在江户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日本的体制跟中国不太一样,它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幕藩体制。藩主实际就是各个封建领主,他们有一小块自己的领地。因此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领主制土地制,这更容易产生资本主义。

  日本的国门是被美国的舰队打开的。美国培理舰队于1853年、1854年两次抵达日本,最后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开国以后,日本统治者感到严重的民族危机,所以从中央的幕府到地方上各个藩都开始进行改革。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已经在搞幕藩改革了。

  当时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给日本敲响了警钟。这一点日本的学者也承认。正因为有了中国鸦片战争这个前车之鉴,才使得日本的统治者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2.日本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日本维新势力以天皇为首,以中下级的武士作为骨干,以地方上的强藩作为后盾,而且得到很多农民、市民、商人的支持。维新势力大大超过了幕府的守旧势力。维新派利用幕府内外交困的条件,抓住了机遇。当时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的局势发展,没有更多精力重视日本。所以当时就有日本学者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英法早就对日本大动干戈了。

  过去我们有个误解,以为明治维新完全是一个和平式的改革,实际上倒幕维新也经过战争,日本历史上称为戊辰战争。这场战争打得也很激烈,死了很多人。只是最后打到江户(今东京)的时候幕府军投降了,之后建立了明治新政权,利用国家的力量,推行了各项改革措施。

  3.明治政权全面地逐步地推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革

  1871年,明治政权刚刚建立,就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在使节团内。他们到欧美12个国家考察一年多的时间。“岩仓使节团”的口号是“求知识于世界”。他们通过考察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是要全方位地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回国以后他们制定了三大政策,“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还制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脱亚入欧”,即争取与欧美列强联合,掠夺亚洲邻国。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了帝国议会。标志着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

  4.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与掠夺亚洲邻国是分不开的

  通过《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实际上是2亿3150万两,我特别查了日本的财政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用来扩军备战、发展海陆军和重工业了。这使得它的工业基础大大地加强了。还有一部分用来开发殖民地台湾和朝鲜,再有一部分作为教育基金和天皇的经费了。

  日本还利用这笔赔款把它的货币单位从银本位转为金本位,从而进入到世界金融贸易体制里。同时它通过掠夺、榨取殖民地的资源、原料、农产品、劳动力等等,进一步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以后又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它不但对中国、朝鲜,还对东南亚各国进行掠夺,这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其重要的原因是屡次发动侵略战争得手致使野心膨胀。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后来又参加八国联军,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分得一部分赃款。

  所以近代东亚历史的巨变,东亚三国近代的三条不同发展道路是非常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

  日本靠美国支持,推行市场经济模式

  1945年日本投降时,本土100多个城市被美军轰炸。广岛和长崎被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国土一片废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为什么日本能很快恢复、重新崛起呢?

  1.战前工业化遗产是战后经济复兴的基础

  “二战”中,日本虽然被轰炸,但它的一些生产设备、技术优势还保留着,特别是它的智力资本和教育普及。日本当时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设计人才,这些都为它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特殊的国际环境提供了发展机遇

  20世纪50—70年代,正好是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和现代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尤其是冷战国际形势,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西方阵营当时为了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把日本看成是东亚的战略枢纽,看成是东亚的反共前哨和基地,所以对日本加以扶植。

  3.最重要的是美国的扶植支持

  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政策从压制打击转为扶植支持,提供美元贷款,削减赔偿,主导经济、民主改革。1951年,由美国操纵举行了旧金山和会,片面对日媾和。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安保条约》。规定美军驻扎在日本,与日本建立军事同盟,美国给日本提供安全保障。日本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节省了大量国防军费的开支。1986年以前,日本的军费在GDP中连1%都不到。所以我认为美国的扶植是日本能够所谓重新崛起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特需供应。所谓的特需经济就是战争给它带来大量的订货单,向日本购买武器、弹药和其他各种军用品,订单之多以至于日本的工厂都来不及生产,这大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经济繁荣。

  4.日本自身的因素

  日本政府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调控主要是通过通商产业省进行。通商产业省制定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产业政策。日本还实行了一些特别的经济制度,比如说日本的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和个人储蓄制。这些管理制度也起到了一些推动的作用。

  日本重视科学教育和国民素质、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在这些内外因素合力的作用下,1979年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美国学者傅高义写了一本书叫《日本:世界第一》,主要讲日本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日本人自己也说“日本可以说不”。当时西方普遍流传“日本威胁论”,日美的贸易摩擦很尖锐。但是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各种危机也暴露出来。这以后很长一个阶段日本的经济都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也引起了社会的右倾化和国民心理的扭曲。

  韩国确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路线

  朝鲜半岛在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时,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但是它分裂成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韩国和朝鲜。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韩国也是满目疮痍,1960年人均产值仅83美元。然而从1962年经济起飞到70年代末,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韩国一跃成为实现了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之一,1996年人均产值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韩国经济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起飞呢?我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韩国经济起飞前的经济基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积累了一些资本主义因素。“二战”后,在美国的推动下,李承晚政权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拍卖日资工矿企业、将银行私有化、启动城市化等,美国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援助。但是由于当时行政腐败,经济恢复得很缓慢。

  2.朴正熙上台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路线。1962年5月16日,朴正熙军事集团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一个军人独裁政权。但是朴正熙上台后,把经济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和国家目标。朴正熙政权虽然是一个军人政权,但是他却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有些学者把它叫做威权主义,就是利用政治上的专制来保护经济上的自由和发展。朴正熙还严惩贪污腐败,保持行政机构的廉洁和效率。

  3.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制定了几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转变。政府与企业家密切融合。70年代初,韩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主要是靠轻工业的出口生产,以后又进一步鼓励发展汽车工业、重化工业等工业。韩国起飞以后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畸形、劳动力工资上升过快、外债负担过重、依赖国际市场和进口能源、中小企业发展不够等等。1979年朴正熙被暗杀,全斗焕军人政府上台。全斗焕开始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韩国经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1987年卢泰愚上台,开始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与经济自由化改革的结合。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韩国是一个机遇。韩国的发展道路是先实行经济的现代化,再转向政治的民主化。韩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和财阀相互依赖。这种特点也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阀的膨胀、官商勾结,还有过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韩国后来也出现了泡沫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的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能不能抓住机遇、能不能保持危机意识很重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也是一穷二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如何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解放后曾照搬苏联发展模式,搞计划经济,“大跃进”走了弯路,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浩劫。1978年三中全会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30年高速发展。

  回顾上述东亚国家从古代到近代、现代的发展历史,最后再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1.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东亚的传统文化是东亚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究竟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应该做全面的分析。我觉得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文化的自觉,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到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知道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失去自我,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用中国特色的文化来丰富世界的文化。

  2.机遇与挑战同在。回顾东亚各国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能不能抓住机遇、能不能应对挑战、能不能把外来的压力变成动力、能不能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代的中国曾经多次错失机遇,而战后日本、韩国抓住了机遇。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国内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以及金融、能源、环境、安全等等都有很多风险和挑战。东亚发展历史上的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3.借鉴与创新并举。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型、赶超型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然要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邻国的经验教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都是可以共享的,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简单地模仿和全盘照搬。我们必须要立足本国的国情进行探索,特别是要创新,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提高自主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要不断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走东亚和平合作发展之路。东亚的历史证明,中、日、韩三国关系是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历史上那种以邻为敌、以邻为壑,企图靠侵略、掠夺和损害邻国使自己富强的发展道路已经彻底破产了。中、日、韩三国是搬不走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传统,所以我们只能够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东亚各国应该发扬互信、互惠、互利、协作的精神,共同营造东亚地区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环境,走一条东亚和平、合作、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