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在美丽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一周年之生态篇
江西日报记者 夏 晓
赣江两岸春潮澎湃,捷报不断传来:
2017年春节黄金周,江西吸引八方来客——全省共接待游客2210.65万人次,同比增长34.81%;旅游收入109.32亿元,同比增长43.5%。省内游、自驾游、民俗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亮点。
“生态江西”这一金字招牌,越来越亮眼——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2位;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1%,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6.2%,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2016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迎来多重“利好”。8月,江西与福建、贵州一道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同时,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绿、富、美”共进。
嘱托和期许,化作前行动力;收获与信心,为新征程壮行。
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又是一年春来时。井冈山的神山村山路变宽了、农家小屋变亮堂了、游客越来越多了,而不变的依然是处处青山透绿苔、山涧水潺潺。
去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慰问贫困户、烈士后代,与当地村民一起打糍粑,互致新春祝福。村民们的脱贫致富也由此驶上快车道。如今,游客服务中心、神山满天星客栈、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全部建成,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更改变着神山村人的世界观和生产生活方式。
让总书记视察江西的要求与嘱托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做活山水文章,打响“绿色生态”品牌,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率先在全国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与广东省签署协议共同推进东江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五级“河长制”;17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完成生态移民9.6万人,推动2万伐木工转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来,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着力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我们就要保持比全国平均高一点的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尤为关键。
在去年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鹿心社强调,要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省长刘奇强调,要发挥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这,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江西发展路径的清晰认识和坚定信心。
绿色,发展的指挥棒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既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
绿色指挥棒高高举起。去年,我省出台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
生态环保指标,成为领导干部政绩指挥棒。“通过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
为引领绿色发展,我省建立了“三条红线”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1%,成为全国第3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市;
耕地保护红线。完成全省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论证审核。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管理红线。修订并实施《江西省水资源条例》,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考核指挥棒指向绿水青山,换来的是各级政府对环境换发展的“零容忍”。去年以来,我省实施了一批重大环境整治工程——
“净空”行动,全面完成158个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
“净水”行动,新建改建城镇和工业园区各类污水管网1535公里,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
“净土”行动,推进7个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监测、治理与修复工程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9.7万吨。
出重拳、动真格。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积极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十小企业”取缔、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行动,提前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全省统调火电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设施……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
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江西的“金名片”,更是全省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坐落在武宁县武陵岩北山下罗坪镇的长水村,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原来是砍树换钱,如今是看树赚钱。游客吃完饭,带点竹笋、香菇、蜂蜜走,生意旺得很。”不少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了青山绿水,如何用好青山绿水?在省会南昌,2600亩的艾溪湖完整保留了,周边3000亩的可开发用地,开发成了政府贴钱的湿地公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不时可见白鹤、天鹅、大雁在这里嬉戏。与绿色、生态的环境相对应的是,南昌大力打造“光谷”“绿谷”“慧谷”,对接未来、融入都市新生活。
节能降耗上做“减法”,发展绿色产业上做“加法”,发展循环经济做“乘法”,是过去一年我省坚持生态经济思路,发展绿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严控“三高”产业新增产能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工艺、装备、能效水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左右;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工业方兴未艾,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投产项目158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增加值增长10.8%;
打造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5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步伐,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7.8%,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使我省产业结构更趋协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作用增强。
…………
上个月闭幕的省两会明确提出,让青山、碧水、蓝天成为“江西风景独好”的亮丽名片,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全国前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春天,我们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