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博士】那么远,这么近——访我校化生材学院罗峰博士

21.01.2015  03:59

      博士一毕业便成为研究生导师,31岁就晋升为副教授,7项专利、2部专著,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SCI 论文百余篇,就是这么一位听上去“神乎其神”、似乎离我们很远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他,就是我校化生材学院罗峰博士。

      结缘化学:或许是缘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分析化学,翻开罗峰的简历,“化学”二字频频映入眼帘,处处彰显着他与化学的不解之缘。然而,这位化学领域的孜孜追求者,高考填报志愿时却并没有将化学列为第一意向学科。
      1999年,19岁的罗峰站在了人生第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却因报考的院校没被录取,阴错阳差的成了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最想报的是金融专业,报考的也是军校,但当时没被录取。后来就被湖南文理学院化学系录取了,这一切,或许是上天安排好了的。”虽然自己最想选的不是化学专业,但罗峰笑言,自己对化学并不排斥。“初中化学老师的风趣幽默,让我觉得化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

      对这门学科的潜在兴趣,使得罗峰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趣。大三那年,罗峰也像无数应届生一样,加入了滚滚的考研备战队,开始了披星戴月的 “战壕”生活。然而,因英语失利,首战与公费名额擦肩而过,从此,广州的某中学便出现了一位“罗峰老师”。在一年多的高中执教生涯中,一边工作一边备战考研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收入较低,使得他“连吃个肉都要计划一下”,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考研梦。2004年,二上战场,他顺利挤过了通往南开大学的独木桥。
      进入南开后,罗峰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食堂、实验室、寝室,除去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实验室泡着,并乐在其中。“我们实验室氛围很好,大家几乎都是每天早上六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二点回去休息。
      一天又一天的耕耘、积累,使得接下来的一切都水到渠成:硕士阶段,罗峰成为导师课题组发表国外期刊的第一人;研究生阶段,罗峰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当直博机会出现时,他顺利获得了导师名下唯一的读博名额。
      午后的阳光洒在他俊朗的脸上,说起这一切,他云淡风轻,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科研也任性:哪怕贴钱也要做实验
      “罗峰博士不仅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具备脚踏实地刻苦攻关的务实作风,是一位很有培养前途的学术新秀。”当时面试罗峰的罗明标教授介绍说。
      2009年博士毕业的他,面对国内各大高校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了东华理工,“来面试时就感觉这边环境很好,包括接待我的学院领导给予我很多帮助,校园环境和科研条件都不错。”诚如罗峰在谈及学校对其科研的帮助时,无不感慨地说自己很是幸运。

      “当年进校申请博士启动金时,我填了最高金额20万,没想到学校批准了,这笔经费解决了很多问题。”罗峰坦言,经费不足是做科研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搞科研必须要做好实验,而做实验本身又是很耗钱的。”罗峰说,学校批准的20万元博士启动金,为自己做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说入校就如愿申请到了足够的科研经费,但说起几乎零经费的本科时期,他还是忍不住笑出声了,“当时做毕业论文,正赶上非典,我还拿着器皿去大街上采样。那会儿的实验都很小儿科,但仍觉得很有意思。
      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经费不足,罗峰曾自掏腰包,为了做实验,花费了近6万元工资,“搞科研不做实验就是不行,哪怕自己贴钱也得做!
      对罗峰而言,实验不仅是做研究的必经途径,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天我退休不做实验了,我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罗氏门规:曾经吓跑不少学生
      “罗峰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院老师对他评价也都很高。”化生材学院党委书记陈泉水说。
      来到东华理工的第一年,罗峰便开始带研究生。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培养出5名硕士研究生,目前门下正在培养12名硕士,其中6人获国家奖学金。
      当问及选择学生是否有“门规”时,罗峰坦言,自己筛选研究生的要求曾经吓跑了不少学生。“我很看重学生是不是勤奋,吃不吃得了苦,曾经有学生想报我的研究生,听我说完直接被吓跑了。”但这并不会让他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做科研就需要这样的品质。

      虽说招收研究生时,罗峰所坚持的高标准在学生看来近乎苛刻,但是在做研究时,他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走出去别人不太相信他是我们的导师,年轻嘛。”研二女生晓静透露,罗峰对学生没有严苛要求,“他没有规定我们几点来实验室,但他自己却很早来,很多时候我们一到实验室,发现他早就来了,一到实验室他就询问我们实验进展如何。我以前很爱逛街,现在对逛街也没什么兴趣了,反倒更愿意待在实验室做实验了”,晓静笑着说。
      谈及与学生的相处,罗峰像个大孩子一样笑了,零零碎碎地说着记忆沙洲上的片段,“有一次,需要搬实验室,我就和班长说找几个同学来帮忙,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00多个学生”,“我爱人生小孩,很多学生到医院陪护”,“小孩生黄疸那阵,也有学生彻夜守着”,“09年我刚来校带的第一届学生都已经毕业,每年过年,他们还会特意来看我。”说着说着,他的眼角似乎微微湿润了。
      有空时和学生一起聚餐、K歌,阳光灿烂的日子约上好友打场球,饭后和爱人小孩散散步,这位在科研路上“上下求索”的80后,走出实验室,和同龄人的生活也大差不差,亲近、随心。他说,这是他喜欢的生活! (图/万福恩  文/詹建英  录音整理/刘丽珍 郭蓉)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