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王蒙创作的最高峰?

29.12.2013  12:07

著名作家王蒙今年出版的长篇《这边风景》引起了文学圈内外的高度关注,因为这部作品是王蒙于40年前“文革”尚未结束时创作的,它构思的故事也与当时流行的《金光大道》之类作品没什么两样,创作完成后因“文革”结束而不能出版。这样一部作品,引起文坛的激烈争议是可以预料的。但

争议却并没有围绕这部作品的故事及其人物形象的文学成色,而是这样一部作品究竟还有多少出版的价值。赞美者认为,对这部作品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批评者则认为这是一部宣扬当年极左路线下“阶级斗争”的作品。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王蒙自己终于表态,抒发了对自己这部作品的钟爱。

王蒙说,“虽然今天来看是一部‘过时的作品’,……但小说更多的是记录了那个时期维吾尔人的生活风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什么都写到了,人物鲜活,细节生动,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掏心窝子的认真、真情实感,这是我今天再也无法抵达的写作状态了。

王蒙对这部浸透了自己年轻时心血的作品充满了珍爱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感情。但是,这种说法却并不符合文学常识。对于一部成功的小说来说,最为重要的决不是记录了生活在某个地域上的人的“生活风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婚丧嫁娶”,这些描写充其量只是文学作品的“副产品”,否则,那些在旅游景点出售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小册子就应该是文学经典了。我们阅读狄更斯,阅读巴尔扎克,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作家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长廊来认知社会和人性,并且得到文学的熏陶,虽然我们也可以附带着读到作家笔下的伦敦的雾、巴黎的美女,但如果只有这些,显然并不足以构成两位作家的伟大。

但是,王蒙却颠倒了这种关系,要以其作品中出现的有关风土人情的描写来证明《这边风景》的成立,甚至以此来遮盖其价值观上的错乱。更让人吃惊的是,王蒙还承认,这种“真情实感”是他“今天再也无法抵达的写作状态”了。莫非从《这边风景》之后一直笔耕不辍,以至成为新时期最重要作家之一的王蒙,他的那些获得巨大荣誉的作品都是在“虚情假意”的状态之下写出来的?如果不是,那么如何解释它们与《这边风景》在价值观上的巨大悖逆?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