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远:“老外扶摔遭讹”里的真假博弈

04.12.2013  17:49

  老太太摔倒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一条“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的消息3日引起广泛关注。北京警方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12月3日新华网)

  “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的假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很多人开始上纲上线的抱怨“中国人素质差”、“连老外都不放过”…但是很快,北京警方回应这是一则被误读的假新闻,外国小伙子撞人是确有其事。

  谣言到现在可以停止了,孰是孰非也非常明了,但是我们的反思却应该继续。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是老外讹了中年女子呢?曾经一度,发生任何的伤害纠纷案件,总会有更多人选择站在弱者的一方,然后就造成了强势的一方有理说不清,只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忍气吞声。后来,人们会发现,所谓的“弱者”,往往在舆论的刻板印象下成为某种立场上的“强者”,讹人、碰瓷的情况不断出现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弱者没有话语权,应该无条件的同情弱者。

  后来,经过舆论的报道,大家慢慢认识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个词的含义,有些人“侍弱卖弱”,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舆论开始转向,一边倒的开始同情强者,一听说“开车-碰撞-赔偿”这样的关键字组合在心里不加甄辨的认为一定是“碰瓷”,这是另一种矫枉过正,是破坏性更为强大的刻板印象。外国小伙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远走异乡,应该是本分守己的,应该都是谦谦君子,这种情况肯定是“中国妇女素质差”,这样的舆论认知,把原本是弱者的受害者推到了有苦难言的道德困境中。

  很多伤害性纠纷有明显或者不太明显的强弱势方,如强奸罪中的男方、机动车与行人碰撞事件中的车主方都是明显的强势方,但是公众舆论的参与让本该两方的博弈变成了三方,网民的每一次转发、点赞、评论都是一张投票,这种投票能够强化甚至逆转原本两方博弈的平衡,网友的参与某种程度上让弱者不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但也可能让弱者“侍弱而欺”。

  虽然舆论的关注可能造成这样的弊端,笔者并不是让网民不要再关注这种社会性新闻,而是避免用固有的思维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种新闻,经过这么多“扶摔”事件的真真假假之后,希望以后舆论可以更加冷静,既不用直接去同情弱者,也不能主观判断就是讹人,让事实的准绳不要受到情感和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