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好远行——看于都三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20.02.2014  13:50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锦灿”的前程灿烂;一台新年晚会,“以泰”成了“员工之家”;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赢家”成了“老师傅”们家门口务工的首选之地……记者日前在于都县工业园区采访,感受到企业在借“”转型升级中各显神通,有着自己的发展抉择。

  创新是生产力

  “锦灿服饰,这家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它的成长却令人刮目相看。”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段先有介绍说。记者在公司看到,车间里各条生产线正紧张有序作业。几年前,这家公司还是一个小作坊,员工仅有14人,工厂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如今,公司已经成长为拥有120多个员工、4000多平方米厂房的企业。

  “不思转型,工厂只能苟延残喘;只有创新,公司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回想起公司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总经理钟晓城深有感触。当初,他们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一边筹集资金扩大厂房,购买先进设备,成立赣州锦灿服饰有限公司;一边积极摆脱企业仅仅是“加工厂”的尴尬现状,争取自营出口。2012年,公司正式成为进出口贸易企业中的一员。“去年10月到12月的三个月内,公司接到300多万元的订单,预计2014年可以翻几番,达到2000多万元。”企业的转型让钟晓城尝到了甜头。

  如今,钟晓城又开始思考新一轮的转型。“商贸活动仅靠传统模式是不够的,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流。”凭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钟晓城又把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务。目前,锦灿服饰正在筹备注册新商标,通过打响自主品牌来支撑电商业务,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文化是凝聚力

  “明年我还回来上班,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有你们这些兄弟姐妹。”在于都以泰电子一年一度的迎新春晚会上,肖慧的表白代表了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心声。

  以泰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早在2004年就入驻了于都工业园区。公司在入驻之初,面对“招工难”,提出要以“文化”来凝聚人心,留住员工。如今,每到招工季节,该公司的岗位都成了求职者的“香饽饽”。

  该公司从完善“硬件”设施入手,为员工们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电脑室、图书阅览室等娱乐文化设施,以及可容纳600人的多媒体放映室、可容纳400人的KTV歌舞厅。同时,还把开展丰富多彩、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坚持每晚放一场电影,每周举办一场KTV歌舞晚会,每年还开展庆元旦晚会等。此外,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和组织一些技术骨干外出旅游。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大为增强。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有了较强的凝聚力,企业员工的留住率高达97.5%。

  品牌是影响力

  “赢家服饰什么时候开始招工?”很多从广东、福建回来的年轻人希望在春节之后能成为企业的正式一员。该县桥头乡桥头村的钟陈林是做服装的老师傅,他在广东打工时,就对这家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认为这家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好,而且工资待遇有保障。

  赢家能够成为当地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原因是这个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而这样一个品牌能对于都“情有独钟”,也并非偶然。“我们公司相中于都,不仅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政策优势明显,而且于都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县,轻纺业熟练技术工人多。”公司总监道出其中的缘由。赢家服饰这样的高端品牌要走得远,活得久,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赢家服饰这个知名的女装品牌瞄准于都这个百万人口大县的“品牌”,让这两个“品牌”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结合。

  “赢家安家后,不但能解决一大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填补我县高端品牌服饰的空白,还有利于推动我县轻纺业乃至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赖晓强说道。

  袁飞武 本报记者 鄢朝晖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