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连务工者有望获政府租房补贴

25.11.2013  12:08

从以往注重住房商品化,到如今优先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将住房保障群体规模逐渐扩大,近几年来,本市着眼民生思路的住房保障概念越发清晰。昨日,市住房保障中心表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工资较低,租房支出往往是最大支出。政府将通过租房补贴等形式,降低他们的租房压力,将其纳入住房保障群体。

                现状:一家人同住地下车库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居者有其屋”是一切生活的基础,是产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城市房价的虚高和房贷的多方限制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居者有其屋”成为一个梦想。

                李彩福2010年从黑龙江来连打工,在一个工地上班。上班、吃饭、睡觉,偶尔去市区逛逛,“生活围着工作转”几乎成为了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对于现在租住的这个“家”,李彩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两张床,一个简易衣柜,一个饭桌,这就是李彩福在大连的“家”。“我们一般都是两个人合租的,房租由工地补贴,省了不少钱。 ”

                李彩福的“家”在工地算是好的。西岗区八一路一处高档小区的地下车库内,记者见到了从河南来连打工的王大至一家。王大至跟随儿子来连打工,加上儿媳和孙子,四口人目前都住在车库。一个10多平方米的车库,摆了三张床,“不要看我们这个地方小,最多的时候能挤8个人呢。 ”王大至说。“出门在外,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了,哪里还讲究什么。 ”王大至说。

                调查:外来务工者分布于城乡接合部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分布在本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有两个特点:一是居住分布以“大分小聚”为主,即大范围上分布于城乡接合部,而小范围内几家相邻且多数为老乡集中居住。二是居住形式主要为租赁和寄住工棚宿舍。这些房屋的共同特点是房屋质量差设施简陋、地理位置偏僻、周边配套设施不全及居住人员流动性强等,可以说这些房屋的聚集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棚户区。

                外来务工群体租住房屋经济压力大,缺乏城市家庭归属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来务工群体的居住窘境。

                利好:外来务工者将享租房补贴

                当前,通过对全国各地推出的多种版本公共租赁房制度比对可以发现,公租房供应对象是城市里的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而外来务工人员却很少包括在内。

                昨日,市住房保障中心表示:外来务工者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里,却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夹缝中,他们在城市里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不能扎根于城市。这个群体的居住环境,相对于城市的低收入者,条件更为恶劣,他们理应是最需要住房保障的群体。“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离开城市,回归农村老家,也会给城市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市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卢鹏说,但是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租房成本太高,生活成本剧增,难以真正安心工作。

                据了解,随着本市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重点也转向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扩展到新市民阶层。值得关注的是,今后,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外来务工者将被纳入住房保障群体之中。

                对于外来务工者,今后,本市将采取租赁式补贴的保障方式。记者获悉:由于外来务工群体具有经济实力弱、流动性强等特点,针对其制定的住房保障政策将侧重于采用补贴的形式,具体来说,将对有固定单位的外来务工群体进行每月货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