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大半生——退伍兵改名换姓照顾牺牲战友母亲

28.11.2014  11:51

    新华社南昌11月28日电 题:一诺大半生——退伍兵改名换姓照顾牺牲战友母亲

    新华社记者邬慧颖

    眼下正值退伍季,各地退伍老兵与战友们挥泪告别后纷纷踏上返乡之路。

    也是在46年前的冬天,一位24岁的福建籍士兵退伍后来到江西省吉安县,将自己的户口迁入永和镇,改名换姓,认牺牲战友的妈妈为母,并像亲生儿子一样侍奉至老人故去。虽然战友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但退伍兵却从此扎根战友家乡的土地,不曾离开。

    这位退伍兵的名字叫萧昌永,也叫蒋新东。

    时间倒回到1966年3月,福建省某集团军在当年举行的第二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军向一位在实战演习时为保护战友而牺牲的吉安小伙蒋新苟学习。大会请来了蒋新苟66岁的母亲曾喜秀,让年轻的战士们安慰这位悲伤的母亲。

    因为听得懂吉安话,萧昌永被首长点名去陪同蒋妈妈。看着蒋妈妈不断流泪,和许多被蒋新苟事迹感动的年轻战士一样,萧昌永一直安慰她。然而,蒋妈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你们的话都很好,但自己的儿子和人家的儿子,毕竟是不一样的。

    蒋妈妈这句话让萧昌永思考了很久。大会结束时,他将大会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纪念册赠送给蒋妈妈,并在扉页郑重地写下“呈给英雄的妈妈,您的儿子——蒋新东”。当被问起为何要用“蒋新东”这个名字时,如今已是老人的萧昌永说:“蒋新苟是我的战友、兄弟,我希望蒋妈妈把我当儿子一样。

    之后一年里,萧昌永开始用“蒋新东”这个名字给老人写信、寄款,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常常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诉说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

    1967年9月正值文革期间,萧昌永连续3个月都没有收到蒋妈妈的回信,他实在放心不下,便向首长申请了一次特殊的探亲假,来到吉安县永和镇看望蒋妈妈。

    萧昌永的到来让蒋妈妈非常高兴。在半个月的朝夕相处中,萧昌永与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感情日渐深厚。临别时,他告诉蒋妈妈自己明年可能会退伍。没想到,蒋妈妈听说他要退伍变得十分高兴,嘱咐道:“你退伍后一定要来我这里,我要早上见到你,晚上也见到你!

    1968年3月,萧昌永退伍了。他回到福建省长汀县老家,向父亲介绍蒋妈妈的情况,并说出打算为烈士母亲养老的想法。萧爸爸听后拍拍萧昌永的肩膀说:“萧家本是元末时为避战火从江西泰和县苑前镇王山萧家迁到福建的。你现在去江西,是‘九江鱼仔归九江’,一定要好好侍奉蒋妈妈!

    随后,24岁的萧昌永落户吉安县永和镇,并正式改名“蒋新东”。他认蒋妈妈曾喜秀做母亲,住在蒋妈妈家中,侍奉这位失去了亲生儿子的老人。从此,萧昌永成了蒋新东。

    刚到吉安的生活十分困难。“当时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有睡在蒋妈妈床旁边的窄竹床上,夜晚很难入睡。”蒋新东回忆说。

    在福建老家,蒋新东是最小的孩子,备受家人宠爱。来到吉安后,因为转业手续迟迟办不下来,为了生计,他捞过柴火,还当过村小的代课老师,后来转到一家精米加工厂当临时工。除了每天为家里挑水砍柴之外,当时每月24元的工资,蒋新东把其中20元给了蒋妈妈,自己只留4元当生活费。由于踏实勤奋,一年后,他被推选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并在乡镇领导岗位一直工作到退休。

    1981年,81岁的蒋妈妈去世。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有了“儿子”蒋新东的陪伴,她晚年的岁月不再孤单。回忆起往事,蒋新东热泪盈眶地说:“因为学习雷锋,我遵守诺言来到吉安,照顾蒋妈妈,一直陪伴她到过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说到做到,从不后悔。

    而今,已经退休的蒋老还始终心怀雷锋精神,牵挂国家和社会。2007年,他为吉安县将军公园建设捐款千余元;汶川地震后,全家四个共产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和捐款逾三千元。

    “我父亲一句话陪伴了我的一生。他说,人的一生要为两种人服务,一种是最可爱的人,一种是最可怜的人。”蒋老说,“我现在也会用这句话教育我的孙子孙女,要一直把雷锋精神放在心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