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送温暖”,还是多些实质性效果好

02.02.2015  10:48

  新春佳节就要来到,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始了给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福利机构供养的“三无人员”、临聘低保工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及学生、困难企业职工、困难农民工、贫困残疾人等的“送温暖”活动,笔者对今年的“送温暖”活动有五个期盼。

  送温暖需要标准。仔细留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和不同单位的送温暖资金,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些城市拿出了数亿元,有些城市仅仅拿出了数千万,送温暖资金的多少固然和经济发展乃至财政实力有关,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和标准才是造成送温暖冷热不均的根本原因,同样都是困难户,一些城市给了数百元的慰问金,而有些城市仅仅送去一袋米和一桶油,无疑会让困难户心里不平衡。

  送温暖更需要“静悄悄”进行。如果说困难群众的经济压力大,那么面子上的心理压力更大,困难户也有自尊心,虽然贫穷,但是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穷,更不愿接受“嗟来之食”的居高临下的赏赐,毕竟,不管什么原因,贫穷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是,一些政府官员却缺乏体恤困难户的恻隐之心,更喜欢送温暖的大张旗鼓,送的温暖不多,但是人马浩荡,又是摄像、又是拍照,又是要求困难户摆拍,将访贫问苦变成一些领导上电视的机会和渠道。如果送温暖变成了

  送温暖还要“送得准”。困难群体对于送温暖的需求千差万别,一些人需要米面油,但是一些人却需要水果蔬菜,甚至一些人更需要精神安抚和慰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困难群体的个体需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不管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和迫切需要,这样的送温暖只能是勉勉强强的温暖,没有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结果中看不中用,讨不了困难群众的欢心,不是雪中送炭,而锦上添花,“送什么收什么”是送温暖的低级境界,而“要什么送什么”才是送温暖的高境界。

  送温暖更要有“挖穷根”思维。送些米面油,送些慰问金,这样的送温暖很省事,但是贫穷年复一年的如影相随,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妨改变送温暖的思路,变送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和发家致富的“秘籍”,向困难群体送知识,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培训、送项目,变扶贫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困难群体“挖穷根”,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和脱贫。

  “送温暖”需要细水长流。送温暖无一例外集中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过年才到,年过便走”,候鸟型的送温暖已经让困难群体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送温暖,不能热闹几天,冷清一年,更不能仅有宝贵的“年终关怀”,功夫更在年末岁初外,送温暖更需要常态机制,更需要细水长流,变大张旗鼓的一次性的送温暖为静悄悄的无数次的送温暖才是送温暖的要义和根本,不要“眼球效应”,不要花团锦簇的“面子工程”,更不要送温暖的“政绩工程”,让困难群体真真正正享受到性价比很高的实质性送温暖,是送温暖的至高追求,但愿今年的“送温暖”活动能够不同一般,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