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调整适应新常态 主动作为谋求新发展

27.10.2014  12:23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前三季度,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经济增速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经济运行“新常态”特征进一步显现。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短期问题和长期积累的矛盾相互交织,需进一步增强发展定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巩固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总体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10797.9亿元,同比增长9.5%,与上半年持平,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左右,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从全国排位看,一季度GDP增速在全国排第8位,同比前移4位;上半年排第9位,前移3位;前三季度排第7位,前移7位,为近十年来最好位次。

 

  ——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07.0亿元,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同比前移5位;固定资产投资10875.8亿元,增长1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同比前移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4.4亿元,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同比前移4位;财政总收入1985.5亿元,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1.3亿元,增长1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同比前移2位;进出口总额341.9亿美元,增长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同比前移3位,其中,出口额261.8亿美元,增长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同比前移2位。

 

  ——相关先行指标支撑较强。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851.7亿元,比年初增加1835.1亿元,同比增长17.7%;存款余额21491.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6.9亿元,同比增长12.5%。前三季度,公路货运量增长13.6%,比上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498.4亿千瓦时,增长7.7%,增幅高于全社会用电量1.6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增长9.9%,扭转了8月份用电负增长局面,环比回升13个百分点,创6月份以来最高水平。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农业生产发展升级。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997.2亿元,增长4.7%,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2和0.1个百分点。早稻实现稳产增产,早稻种植面积2091.9万亩,亩产392公斤,总产量820.1万吨,单产和总产均仅次于去年,总产创历史第二个新高;晚稻生产的气候条件好于去年,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30亿元,增长10.2%,其中77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增长8.1%,占全省龙头企业的58%。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工业增速加快,前三季度,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673.6亿元,增长12.6%,快于重工业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活力增强,前三季度,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832.2亿元,增长1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81.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0.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82.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4.2%,增长11.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759.7亿元,增长11.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服务行业加速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4015.9亿元,增长8.0%,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提高0.7和0.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84.5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2.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增长27.0%,分别高于第一、第二产业8.7和15.9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8.5亿元,增长36.4%。

 

  (三)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前三季度,税收收入1588.2亿元,增长12.3%,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0%,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提高3.3和0.9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最好水平。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82.8亿元,增长14.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过亿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89.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94个工业园区过半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超过4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69.6亿元,增长20.4%,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三行业合计实现利润312.7亿元,拉动利润增长6.7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04.6%,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

 

  (四)区域发展活力增强

 

  ——昌九一体化、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南北政策效应显现。前三季度,南昌财政总收入增长15.8%,位居全省第3;九江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9%,进出口总额增长35.9%,出口总额增长27.2%,均居全省第1;赣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分别排在全省第1、第2位。

 

  ——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两翼发展活力增强。前三季度,吉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2%,均居全省第2;宜春财政总收入增长2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9%,居全省第1;抚州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4.6%,居全省1。

 

  (五)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6元,增长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1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前三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41.1亿元,增长20.3%,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0.9和1.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达165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2.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三农”领域、安居工程、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9月末,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亿元,保持全国领先。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两降”,食品类(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3.6%),居住类(2.9%)涨幅居前三位;交通和通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下降0.2%和0.1%。

 

  ——就业形势稳中趋好。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就业46.1万人,增长2.4%,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27%,低于4.5%的调控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72万人,完成计划的101.44%,增长3.01%。截至9月5日,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82%,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预期性看,经济下行增加全年预期目标实现难度

 

  ——主要指标增速回落。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我省经济发展尽管放在全国大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要指标增速低于去年同期,缓中趋稳成为经济运行新常态。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增速8个设区市回落,景德镇、九江、吉安回落幅度超过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上饶外其他设区市回落,景德镇、萍乡回落幅度超过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新余提高8.5个百分点,其余全部回落,景德镇、抚州回落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景德镇下降33.3%,回落36.2个百分点,鹰潭、吉安、上饶回落幅度超过1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整体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增加了预期目标完成难度。

 

  (二)从趋向性看,有效需求不旺削弱经济发展后劲

 

  ——投资增长动力不足。一是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受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建设资金不足、征地折迁协调难等因素影响,全省新开工项目大幅下滑。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减少1686个,投资额增长2.5%,同比回落17.1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14.2%,同比回落14.5个百分点,低于全部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少有的现象。三是工业投资增幅明显下滑。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10.3%,同比回落12.4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步大幅回落14.6个百分点,仅增长10.0%,比全部工业投资还低0.3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8.4%下降到54.8%。四是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低。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8%,自6月份以来虽连续4个月实现回升,但同比仍回落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4%,同比回落34.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9%,回落35.8个百分点。目前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而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高,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后劲。

 

  ——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受居民收入偏低、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行业竞争、电子商务挤压等因素影响,目前我省传统消费业态动力有所减弱,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增长依然乏力。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一是城镇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低于农村消费增速7.2个百分点。二是多数重点商品销售下滑。前三季度,限额以上石油制品类、汽车类零售额增幅同比均回落3.6个百分点,这两类商品销售额占全部限上企业零售额比重超五成,直接影响了商品零售增长水平。其他重点商品销售也普遍下滑,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下降5.0%、4.1%和1.1%。

 

  (三)从协调性看,企业经营困难制约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是人工成本上涨。自今年7月1日起,我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13%,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10-15%。二是运营成本提高。1-8月,工业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6%、16.2%和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16014.8亿元,增长15.6%,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达89元,同比增加0.8元。三是资金链条偏紧。1-8月,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达1335.0亿元,增长23.8%,增速比年初提升7.8个百分点;占流动资产比重高达21.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698.5亿元,增长25.2%,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033.5亿元,增长24.3%。应收账款增加、库存占用资金增多,影响资金周转能力,企业面临资金积压风险,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导致工业增速回升难度加大。

 

  ——企业效益持续低位运行。截至2014年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4个月在100以下,连续23个月下降,连续9个月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购进价格指数下降1.2%,“高进低出”的剪刀差达0.7个百分点,价格倒挂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导致经济效益持续低位运行。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82.8亿元,增长14.5%,低于去年同期0.8个百分点。新钢主营业务收入下降8.3%。江钨控股、江钨有限利税均下降30%以上;昌河汽车亏损3.4亿元、萍乡矿业、正邦科技均亏损1亿元以上。

 

  ——重点行业增产不增收。受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跌“双重”挤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部分重点行业出现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的情况。1-8月,全省工业增值税同比下降3.0%,烟、酒、造纸、有色行业增值税下降20%以上。江铜增值税下降53.9%,萍钢、方大特钢分别下降33.5%、29.1%;光伏行业产量及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形势好转,但整体与经济形势较好年份相比相差甚远。

 

  (四)从保障性看,税源不足、信贷风险增加财政金融压力

 

  ——财政方面,突出反映在主体税种增长乏力。前三季度,国内增值税336.0亿元,下降1.2%,低于去年同期11.6个百分点;18个重点工业行业中有7个行业增值税负增长,6个行业“个位数”增长。受“营改增”减收影响,全省营业税308.3亿元,下降6.9%,其中,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营业税减收58.1亿元,邮电通讯和铁路运输营业税减收2.9亿元。房地产税收增速明显趋缓,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前三季度,财政部门的房产税收增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17.6和0.8个百分点;税务部门房产税收增幅同比回落17.9个百分点。税源不足直接影响财力下降,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2、1.4个百分点。在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同时,保障民生刚性支出持续增加,一些基础较弱、税源单一的县市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

 

  ——金融方面,突出反映在企业偿还能力下降。截至8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9.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均呈现“双升”。随着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分化,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一旦房地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将造成一些本来资金紧张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剧金融信贷潜在的风险。

 

  三、全年经济走势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经济增长低水平波动、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剧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新阶段,虽然仍面临错综复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总体已走出危机,呈缓慢复苏态势。

 

  从国内环境看,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从去年同期的7.7%回落到7.4%,略低于年初预期目标,投资、消费、出口、用电量、货运量等动力指标增势普遍放缓,经济运行步入有效需求不足、发展平台下移、潜在增长率下降、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但先行指标汇丰PMI、官方PMI双双回升至50%以上,出口增速连续回暖,PPI降幅连续收窄,反映支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性变化,经济运行出现大幅回落、甚至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近期中央调控思路实行区间管理,尽管稳增长政策目的在于不滑出下限尤其是底线,但力度逐步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将稳中趋松,全年实现7.5%的调控预期很有可能。

 

  从省情实际看,我省经济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发展的稳定性、支撑性相对较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回暖,特别是近期国家一系列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措施的落实,将对我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劳动就业、民生保障等薄弱领域产生积极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继续增强。因此,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预计全年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增势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策建议

 

  下阶段,应理性看待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现实,正确树立新的增长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看到我省经济面对的各种复杂环境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仍然具备不少有利因素,既不能把追求过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同时也要守住底线,确保经济运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强基础谋转型,扩大经济发展规模

 

  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提升并举,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要搞好专业化招商对接,坚持高端引领,落实扶持政策,倾斜生产要素资源,加快规模膨胀;传统产业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拉长加粗产业链,实现“零地”扩张、“就地”提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质量水平,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对过剩产能行业,特别是有市场企业,在利用市场机制和必要行政手段淘汰的同时,也要经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途径,节能减排,发挥效益。合理规划布局商业模式,推进商业综合体、商贸城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国际化、现代化步伐。落实骨干企业保障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创新企业管理,打造知名品牌,加强资本运作,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项目稳投资,增加经济发展后劲

 

  加强对国家调控政策把握和上级有关部门衔接,摸清、摸准国家政策资金趋向,提前梳理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搞好规划,落实条件,层层争取,力争纳入国家战略盘子。发挥优质投资的关键作用,依托现有产业、企业,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招大引强,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项目,必须坚守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不新增加单位能耗和排放的底线,严格项目准入评估标准,坚决杜绝新上“两高一资”、过剩产能项目。所有项目从一开始就要及早完善土地、环保、施工许可等手续,以便及时纳入统计范围。加大对进度滞后重点项目的调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实施进度。政府主导的公益型、民生类和基础性项目,要按照上级稳增长政策要求,财政资金及早到位,加大项目建设进度。

 

  (三)促消费扩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加快发展民生产业,拓宽消费领域,提高居民收入,改变消费预期,更好地拉动居民消费增长。认真落实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商,引导大众餐饮健康发展、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热点。落实国务院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密切跟踪国家房地产政策取向,研究制定促进房地产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商品房库存消化。综合运用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优化外贸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加强对近年各级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企业等中微观层面制度创新,发挥政策制度叠加效应。认真落实中央预调微调、结构性信贷宽松政策,稳妥推进金融改革,释放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潜力。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引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国企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规范企业投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环节,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环境。

 

  撰稿:杨金华  杨幸丽

 

  审核:曾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