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作为”是“负分作为”

07.11.2014  14:02

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已全部向社会公布。巡视组发现,一些权力部门责任担当意识不够,有的干部存在选择性作为等问题。

选择性作为”针对的问题是一些权力部门和官员放松了对自己的底线要求,只求特定领域光鲜耀眼,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高分,而对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不管不问。在“选择性作为”思维的驱动下,地方治理会形成高低脚的政治形态——高的是虚有其表的政绩,低的则是关系到普通老百姓利益的实事。

看待地方治理的成绩,不妨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木桶定律”来理解。它的原意是效益大小经常由各个组成元素中的短板决定。同理类推,政治治理成绩的高低,也不能看政绩上的制高点,而要看那些暴露问题的洼地到底有多低。把数字做得再好看,把某项成绩弄得看上去再突出,都不能回避没有提及的缺陷之处。为防止一地出现“选择性作为”的现象,就不能光顾着为主政者宣扬的那些成绩鼓掌,而要审视挂在高处的政绩榜单以外的灰色区域。

因而,“选择性作为”不构成执政成绩的累积。比如选择性做光鲜亮丽的大工程、大项目,却忽略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在民生领域制定倾斜性政策,无法平衡兼顾整体利益;如果牵涉到选择性执法,那就成为事关司法公正的严重问题了。可以说,执政者作为的“选择性”越明显,就越是破坏总成绩。如果以为做做样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至少没有什么损害,那就错了!表面工程之所以能够维系,往往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基本保障为代价的。在地方治理的成绩单上,光顾着特定领域“异军突起”,放任其他地方的“负分”,那就是总成绩单的“负分”。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