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一个墨脱背夫肩上的“担子”

03.11.2013  13:27

  中新社墨脱11月3日电 题:一个墨脱背夫肩上的“担子

  作者 赵延 白少波

  一头微卷的头发,两鬓隐约透着几根银丝,将近一米八的个头,在笔挺西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当记者到达吉都·其美多吉的家里时,今年55岁的他正在自己家的大货车上调试发动机。

  吉都是西藏墨脱县墨脱村人,父母分别是藏族与门巴族。远眺墨脱县城可以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红顶两层安居房,其中有一栋最为显眼,那就是吉都的家。这一栋居住面积将近500个平方的两层特色民居,整栋房子从里到外,从家具到墙壁上的花纹图案,都是吉都设计的。

  一推开门,就是80平米大的会客厅,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藏式的方桌和色彩鲜艳的卡垫。他指着客厅中间的一台电视机,“这也是我自己背回来的。”客厅里也处处可见吉都去过每一个地方所留下的纪念品。

  现在,身家已上千万的他,谁也想象不到20年前的他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背夫,靠自己的双肩进出墨脱这个交通不便的“高原孤岛”运送生活物资。

  就在几十年前,未通公路的墨脱,物流运输的主力军便是背夫。墨脱人几乎人人都当过背夫,一次背着八、九十斤的货物,一走就是七、八天,途中还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多雄拉山,遇到风雪天气,雪崩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在这条道路上丧命的背夫不计其数。

  “妈妈身体有残疾,爸爸身体也不好,那时候,盐巴是家里乃至全县都稀缺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我从11岁就成了背夫,负责背自己家里全年吃的盐巴。”吉都告诉记者他那时是村里年纪最小的背夫,因为运送物资时,需要依靠肩膀和头来进行固定,由于背篓的带子长期箍在头上,现在吉都的头顶上也只有一块稀疏的头发。“当时年纪太小,根本背不动那么重的东西,肩膀和头皮都给磨破了,那一路,我都是哭着走下来的!”吉都笑着说。

  一当背夫就是十几年,除了给自己家运送生活必需品外,吉都还做起背夫生意,家里生活条件渐渐得到了改善。看到外面有人用马匹运输,他便用自己攒的钱买了几匹马,并且从长辈那里学习拴马、赶马的技术。在吉都的带领下,久而久之,这支背夫的队伍发展壮大,成为了墨脱的“马帮”。

  但是,墨脱的道路环境没有改善,进出只有一条仅几米宽的泥巴路,这对马帮来说仍然有危险。到了90年代,墨脱的简易道路改良拓宽了,吉都便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拖拉机和一部农用车,一边赶马一边搞起了运输,很快他就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人。

  到了2006年,一位福建前来援藏的干部向上级申报来修墨脱出城28公里以内的道路,吉都十分兴奋,自告奋勇要负责这条路全年的保通工作。“一个人富,并不算真正的富裕,墨脱人民都有钱了,那才是真的富了。”吉都说。随后,他便投资成立了一个施工队,组织村民们每日对那条道路进行维护保通,直至扎墨公路开工,吉都的保通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年半。

  如今,吉都不仅当选墨脱村的村支部书记,而且还是拥有千万元资产的致富带头人,解决了数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并改善他们以前仅靠等拿津贴、务农的家庭经济状况。

  10月31日,西藏林芝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的公路正式通车,墨脱县终于有条像样的公路了,但是吉都带领村民致富的脚步还未停止。

  他告诉记者,现在路通了,交通方便了,墨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一定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为了学习先进的旅游经验,他先后去云南等多个旅游业发达的省市学习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步,我准备从农家乐入手,来更好地推广宣传这边门珞(门巴、珞巴)特色的民族文化。”(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