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数据牛皮”须让吹牛者付出代价

11.12.2015  11:49
原标题:遏制“数据牛皮”须让吹牛者付出代价

原标题:遏制“数据牛皮”须让吹牛者付出代价

多年来,东北三省部分地方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依照统计数据,一些县域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香港。今年上半年,大连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垫底,最主要的就是为了“挤水分”;而黑龙江省近两年来挤掉了至少数百亿元的“水分”。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认为,“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辽宁省鞍山市经信委副主任孙祎明等人认为,应追究涉事官员的责任,对造假行为予以严惩,让干部吹不起“数字牛皮”。(12月10日新华网)

虚报、多报乃至凭空编造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是艘上了就很难下的贼船。第一年造假,第二年的基数本身就不准,还要进一步造假,必然造成第三年的基数偏离真实数据更大,越到后来,虚假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指数级飞跃。

对于一些地方的官员来说,不管是GDP增速,还是进出口、投资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在某一年多报10%,很可能不觉得已经构成严重造假。但如果每一年都多报10%或者更高,累积满十年,虚假数据很可能会达到真实数据的两倍多甚至更多。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一些县城,在连年数据造假后,会呈现出一个县域经济规模,甚至可以赶超香港的荒诞现象。

指数级的“数字牛皮”,越往后,虚假数据偏离真实数据越大,相应的纠错就会变得更难。“数字牛皮”的受益链条延续多年,受益范围较为宽泛,纠错者乃至指出错误和问题的人都可能陷入某种意义的边缘化,甚至受到无端打压。

基层单位(例如县)数据造假,上级有关方面(市、省)显然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但要让上级有关部门出面纠正数据造假,并加强相关的数据质量检查,需要建立在这些部门能够忍受住虚假数据带来的政绩增值的诱惑,还需感受到相关制度有效运行的威慑。很显然,依照新华网报道所披露的情况,东北三省部分地方在过去一些年内,一些省市部门成为虚假政绩带来的政绩利益的共谋者、共享者,而制度威慑也几乎不存在。

当前,东北三省部分地方面临的“挤水分”,当然会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过程,“很丢面子”,特别是会让过去依赖虚假政绩获得仕途回报的干部,以及过去对统计数据负有管理、审核监督责任的部门感到难堪。但东北三省部分地方持续多年以来的数据造假,已经严重影响到地方发展,一些县城账面上的经济规模居然赶超了香港,依靠这样的统计数据,再高明的专家和官员也无法准确有效的为地方的改革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只有坦然面对尴尬,冲破阻挠,挤掉水分,才能实现这些地方的务实发展。

提到“挤水分”,不可避免要涉及的两个连带问题就是,第一,对于那些数据造假的直接责任人,依赖虚假政绩获得超额回报的干部,应当如何处理;第二,怎样切实吸取数据造假并因此严重影响地方发展的教训,建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机制,并纠正政绩考核评价一直以来被简单地等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数据的比较。

从目前情况来看,上述第二个问题受到了更多注意,不但是东北三省,国内其他省份也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借助数据挖掘分析工具来增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但需要指出的是,改进版的检查方法和审核监督制度,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能否因此避免基层地方乃至更高层次的相关部门形成数据造假利益联盟,还有待实践检验。实际上,如果统计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更大幅度和范围的面向公众公开,实现较为深入乃至实时化的公众参与监督,对于统计数据真实性将具有更为明显的助力作用。

上述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严格依照党纪政纪、统计法规等纪律和法律要求,对数据造假直接责任人给予追责;而那些依赖虚假获得超额回报但没有依据说明其直接参与或支持数据造假的干部,上级有关部门应在其考核评价文件中加入相应的补充说明,并要求这些干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数据造假贻害地方发展和人民利益的严重性。

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