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5月20日报道: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力推江西发展升级

20.05.2014  11:50
        5月19日,一年一度的赣港经贸合作活动再次拉开大幕。活动期间,江西省发改委将在港先后举行昌九一体化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对接活动、江西(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对接活动,推介重大合作项目715,总投资额近1万亿元—— 开篇的话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决策。围绕“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格局,省委书记强卫在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强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生动局面,并明确点题:“实现‘龙头昂起’,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         这次会议上,省长鹿心社对如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作出具体部署。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升级是发展升级的核心内涵。无论是放眼全省发展大局,还是瞩目昌九一体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都需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随着江西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瓶颈日益显现。推动旅游、金融、文化、物流、电子商务、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我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尤其2013年以来,省发改委狠抓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围绕省委、省政府勾勒的“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新格局,从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以及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改革试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等层面入手,着力激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强劲动力,加快要素资源集聚、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助推江西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  2014赣港经贸合作活动期间,省发改委瞄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独特优势,围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以及昌九一体化等重点省级战略,着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择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向境外投资者重点推介。         这些项目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涉及面广。涵盖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等众多领域,突出了昌九一体化和苏区振兴等重点区域。         ——质量较高。所有推介项目都符合国家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且都经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层层把关,落实了责任主体和合作方式,是当地迫切需要引进的项目。         ——投资较大。这次推介的项目单个投资额基本在亿元以上,超10亿元的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  据悉,具体的招商项目情况,省发改委已印发了招商项目册,同时在官方网站予以发布。目前,省发改委所有推介项目均落实了责任主体、合作方式,向海内外投资者发出了赴赣投资兴业、合作共赢的诚挚邀约。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   ■省委书记强卫:&nbsp;实现“龙头昂起”,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我们应集中力量,加大力度,着力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生动局面,进而带动其它区域腾飞发展。         ■省长鹿心社: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加快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         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一个门户城市相互联动造就。诸如广东省的广州、深圳,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         翻开江西地图,南昌、九江地缘相接,一个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另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的天然优势。两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的重要开放门户。         一张经济地图同样让人印象深刻:2012年,南昌和九江两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2.5%,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30.8%。 2013年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经过广泛调研、深思熟虑的省委书记强卫,提出把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作为实现“龙头昂起”的重中之重。这一重大决策,既建立在江西省情的务实把握上,也建立在对发展大势的精准判断上— 早在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描绘了江西科学发展的路线图,成为引领江西区域发展格局的“龙头”。同时,这一涵盖江西9个设区市、38个县市区的区域,也成为推动江西绿色崛起的项目库、招商引资的聚宝盆。         而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昌九地区,正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一方面,打造长江经济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沿江省市共识,也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这是提升江西在全国战略地位、推动发展升级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近年来,南昌、九江两市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学研基础较好——两市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16个,全省60%以上的科研机构及高校和70%以上的科研人员集中在昌九两地。  抓住关键、事半功倍。2013年,昌九一体化战略实施成效初显——两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37.8亿元,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34.4%,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昌九一体”的发展构想,也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明显的要素集聚效应。2013年,昌九两地共引进外资33.48亿美元,占全省44.3%。         在昌九一体化建设带动下,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突破8000亿元,达到8452.6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到59%;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236.6亿元、6954.5亿元和42.4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5%、55.9%和56.2%。  2014年,省发改委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建设为突破口,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契机,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对接互补”的总方向,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         围绕规划一体化,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正抓紧修改完善。同时,依据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综合交通、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产业布局4个专项规划,争取上半年全部出台,与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发展规划一起,形成昌九一体化“1+6”规划体系。此外,进一步完善各专项方案,年内全面发布实施。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省发改委加强与昌九两市、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衔接,确保昌九大道上半年、昌九高速“四改八”下半年开工建设,力争昌九大道用两年时间、昌九高速“四改八”用三年时间建成。围绕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九江港和南昌港一体化,推动两大港口朝着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与周边区域对接,推动昌九一体融入更大区域经济格局。         围绕公共服务一体化,继续做好昌九通信同城化的技术支撑、设备改造和宣传等工作,确保7月1日起取消固定电话长途费;金融同城化年底前实现商业银行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取消异地存取款手续费。同时,加快推动昌九社保、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积极推进商务、旅游一体化。  推进产业互补对接,做大做强区域经济板块。按照“做强南昌”的要求,省发改委将全力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着力实施工业、服务业、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四个“三年强攻”计划。按照“做大九江”的要求,推动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临港城区“四区一体”发展,力争沿江区域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着眼打造昌九一体化两个战略支点,加快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发展,在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服务业对外开放、海关监管体制、金融体制、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上率先探索,将两大支点打造成为全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昌九一体化全面发展。其中:南昌临空经济区主要是充分发挥昌北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重点发展航空运输物流业和临空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中游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绿色智慧空港。共青先导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成为我省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的工作重点。省发改委将抓紧研究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对策措施,认真谋划对接项目和合作机制,推动建设一批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对接合作。  蓝图绘就,机遇无限。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发展意图,2014赣港经贸合作活动期间,省发改委在精心组织、挑选的基础上,向广大投资者推介昌九一体化重大招商项目共69个,总投资约1780亿元。   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P><P>  确保江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省委书记强卫:&nbsp;没有原中央苏区的崛起就没有全省的崛起,没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原中央苏区各级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省苏区办,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汇聚起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省长鹿心社:要大力解放思想,奋力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机遇,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步伐,推进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区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瞩目赣南,这块曾经诞生过中华苏维埃的红色土地,是革命的摇篮,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一片开放的热土。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关心牵挂着当年的苏区人民。2012年6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中国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分量之重、含金量之高,在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区域政策中实属罕见;2014年,国务院又专门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人民的关心,为这片红色热土与全国同步奔小康,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机遇。</P><P>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3年,原中央苏区政策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赣州、吉安、抚州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速高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         发展鼓舞人心,成绩来之不易——         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紧密衔接下,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全面启动,帮扶工作开局良好。目前,有对口支援任务的50个国家机关及单位全部前往受援县开展了实地调研,&nbsp;27个部委出台了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并启动实施了一批援建项目。自《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国家层面政策支持性文件达到45个。二是大部分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其中,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163项优惠政策已有161项落实到位,其余2项已落实到部门正在积极争取。   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坚强领导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民生问题。2013年,共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21万户,解决了129万多农村居民和28万多农村在校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公路8350公里、国省道502公里,7.1万户山区居民不通电、35.1万户长期“低电压”问题、10.9万户农村居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         重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后劲增强。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二是技术创新平台实力显著增强。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康)、抚州久富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中心、宜黄县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等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三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原中央苏区实施的重点项目132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有166个。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铁路建设方面,向莆铁路投入运营,赣韶铁路、赣龙铁路扩能等项目进展顺利,昌吉赣客专获国家批复立项,鹰梅铁路、赣井铁路前期工作抓紧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抚吉高速、赣崇高速、大广高速公路龙杨段全面建成,南昌到宁都、寻全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兴国到赣县、宁都到龙川高速公路加快启动;机场建设方面,赣州黄金机场扩建工程总体规划调整已通过评审,机坪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井冈山机场扩建基本完成可研编制,抚州机场、瑞金机场前期工作已启动。二是能源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井冈山水电站项目可研已完成,赣州南500千伏等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三线赣州段、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工程管道已基本铺设完成,26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以及省天然气二期管网工程开工建设;赣州上犹县、定南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实施方案获国家能源局批准。三是水利工程建设有序开展。章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赣州和吉安城市防洪、五河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         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试点示范工程进展顺利。一是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工作,包括3个国家级(赣县、吉安、分宜)、29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赣州、吉安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瑞金、上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赣州、吉安5个县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试点,赣州国家低碳城市、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赣州、抚州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二是加快推进了一批试点示范工作,包括东江源流域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赣州、抚州国家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三南”和吉泰加工贸易承接示范,赣州市低碳农业示范工程。三是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环境保护重大试点工作,包括赣州陡水湖、吉安万安水库湖泊生态环境试点和赣州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   据统计,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各项投入大幅增加,其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资金258亿元,统筹安排省级资金96亿元。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我省54个县进入范围,占全省的54%;总面积10.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61.3%;人口2446万,占全省54.1%。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对我省而言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2014年是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国务院批复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第一年。省发改委(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将以《若干意见》和《规划》的实施为主线,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集中精力抓产业、抓项目、抓平台、抓调度,积极争取政策到位、项目落地、资金落实,积极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精心组织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努力争取国家部委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明确省直单位责任、落实地市建设主体,落实推进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         ——基本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围绕“水、电、路、房、特困群体生活改善”五个突出问题,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争取基本解决。         ——支持帮助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抓调度,今年重点调度原中央苏区60个新开工的重大项目、调度50家重点企业。二是抓平台,加快推动赣州、吉安、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崇义、寻乌等没有省级工业园的苏区县筹建省级工业园。三是抓项目,重点支持赣州稀土集团加快推进稀土产业整合,组建国家级稀土企业集团。加快实施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四是抓招商,努力拓展投资渠道,推动海内外投资者投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大力推动重大平台建设。着力抓好赣州综合保税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吉泰走廊、赣闽开放合作创新区、信江河谷经济带、赣湘经贸合作示范区、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宜春袁州低碳发展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投融资、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新经验。         ——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建成赣韶铁路,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年内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岳阳至吉安段,争取国家启动鹰瑞梅、赣深客专、赣井、吉安到武夷山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昌至船顶隘(赣闽界)、宁都至定南(赣粤界)等项目。特别是尽快打通苏区市县的出省通道。积极推动抚州电厂、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据悉,在港举行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对接活动,省发改委将推介重大项目188个,投资总额为1958亿元。         不失时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构筑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强支撑          ■省委书记强卫:持之以恒抓产业、抓项目、抓投入,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省长鹿心社:&nbsp;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地方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如果把江西科学发展比作正在加紧建设、不断完备的巨舰,那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就是这艘巨舰的强大支撑之一。         审视赣鄱大地上那动人心魄的发展轨迹——现代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壮大、商贸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助推城镇化脚步加快、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广大人民群众奔向全面小康的步履更为有力铿锵;旅游业蓬勃发展,不断凸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吹响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嘹亮号角。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发展思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挑起更重的担子,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从发展水平看,2013年,江西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门槛,工业化进程正由中期阶段加速迈向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预期达到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快速发展的江西经济正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加快服务业发展,时不我待!   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当前,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还是构筑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求,都对我省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出了要求。专家认为,现代城市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实践证明,项目投资规模和结构,将对未来服务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二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省服务业“供血不足”的症结开始逐步显现——2012年,全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8.39亿美元,仅占全社会实际利用外资的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社会资本未被充分激活,是我省服务业项目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的重要原因。2012年,我省民营资本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仅为54.9%,比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低17.5个百分点。         扩大服务业投资,项目从哪来?依靠省内服务业现有存量滚动发展,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江西这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大开放,江西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开放,要全面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集群型项目,在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中实现联动发展。         显然,开放依然是江西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选择。   2013年,省发改委发布了2013年江西省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册,1200个项目中三分之一为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且项目“个头”明显超过其他重大项目。同年8月28日,省发改委对外界宣布,向社会资本推介200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大项目,投资规模为3966亿元,拟引进社会资本1624亿元。这是我省首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向社会资本伸出“橄榄枝”,彰显了我省“非禁即放”的决心。   三         2014赣港经贸合作活动期间,省发改委举行的“江西(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对接活动,推介项目458个,项目数占到此次该委赴港项目推介总数的64.15%,涉及总投资额6000多亿元。         从招商项目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江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加快一批物流中心、物流园及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南昌、九江、赣州、宜春、上饶五大物流集聚区,加快构建全省集疏运体系。再比如,金融业,主要是加大引进国内外各类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驻我省,支持南昌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赣州建设金融核心商务区等。         二是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比如旅游业,江西的旅游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以红色、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打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建设旅游强省。再比如,家庭服务业,要以家政、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突出抓好家庭服务业市场、经营机构、公益性信息平台三大载体建设,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规范、优质高效的系列家庭服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比如电子商务,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供应链协同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国内市场。再比如,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打造南昌综合型文化创意产业、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赣州和抚州传统民间工艺创意、共青城影视创意等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特点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目前,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服务业全面开放。一是突出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此次赴港将重点在能源、通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出一批好项目,引导民间投资通过产业基金、股权置换、特许经营等多种途径参与建设和运营。二是拓展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阻碍。  同时,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主要有:一是财政方面,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杠杆效应,设立了6000万元的省级服务业发展资金以及文化、旅游、金融等专项资金,今后还将逐年增加。税收方面,我省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土地方面,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在年度用地计划安排上,对省级重大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对于此次在港发布的458个现代服务业重点招商项目,省发改委将根据项目投资规模、行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挂点制度以及服务业重大项目调度会、服务业骨干企业联席会等工作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审批、用地指标、融资等突出问题。省发改委还将落实督促检查机制,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全面跟踪项目推进情况,逐条逐项兑现承诺、落实政策,推动项目早开工、早运营、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