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后邓小平报告:征借商人保证后勤影响很坏

26.05.2014  14:03

  核心提示:刘伯承、邓小平接到电报后,于9月21日电告中央:“此间布匹、棉花很多,但无钱买,而后方棉衣又很难送来,冬季瞬届,我们于攻占城镇时,向商人征借布匹,向其保证归还。此种办法,一个时期对商人会发生很坏影响,如不采取,则棉衣很难解决。”9月22日、23日,中央军委连续两次电复刘、邓:“同意向商人征借布匹棉花,解决冬衣困难。

挺进大别山时的邓小平与刘伯承资料图

  本文节选自《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被装供应保障》之“取之于敌,为我所用”部分,作者:罗元生,原载于人民网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多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7日,分三路南进。8月末,刘邓大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进入大别山地区。十几万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部队长距离机动,物资消耗很大,加上脱离后方无群众基础和国民党军队轮番进攻,部队难以得到较好的休整和补给,被装保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冬季即将到来,但指战员的棉衣仍无着落。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此极为重视和关心。1947年9月16日,毛泽东在亲自起草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全军冬衣准备,不要将重点放在由后方按时供给上面,要放在自己筹办上面。你们如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12月、1月,那时,冬服可能接济上来。”刘伯承、邓小平接到电报后,于9月21日电告中央:“此间布匹、棉花很多,但无钱买,而后方棉衣又很难送来,冬季瞬届,我们于攻占城镇时,向商人征借布匹,向其保证归还。此种办法,一个时期对商人会发生很坏影响,如不采取,则棉衣很难解决。”9月22日、23日,中央军委连续两次电复刘、邓:“同意向商人征借布匹棉花,解决冬衣困难。”“你们应下决心即动手在现地自制冬衣”,“不要长途运送冬衣”。刘、邓立即复电中央军委:“我们决心自筹棉衣。

  在下定自筹棉衣的决心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立即部署自己动手、缝制棉衣的准备工作,确定以纵队为单位,自行征购原材料,动员指战员自己缝制。广大指战员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终于在寒冬到来前穿上了自己缝制的棉衣。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所有外线作战部队的被装供应问题都十分关心。1947年9月21日,毛泽东电令各野战军:“你们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

  ”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提出“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这一思想,成为解放军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也是解放军外线作战后勤保障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精髓可以归纳为“取之于敌”“就地取给”“利用敌人的军事工业”。这对解放军被装保障的组织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战场缴获的被装物资补充部队的做法,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行之有效。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做法进一步制度化,各大军区先后制定了关于缴获物资归公的条例或办法,收到明显的效果。

  除取之于敌外,没收新解放城镇的敌方资财,也是筹集被装物资的重要来源。开始主要在农村城镇,没收对象为地主、小官吏等,没收范围主要是整批土布、成包棉花和成品、半成品鞋子。进入城市后,这一办法仍继续采用,但由于社情复杂,治安混乱,加上接收人员力量不足,缺乏经验,一度使没收工作产生混乱。1948年春,各大军区为进一步做好进入大中城市的准备,加强对接收敌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修订了有关接收物资的办法,加强了政策纪律教育,使这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随着各大中城市的解放,解放军接收了一批国民党联勤总部的军需工厂和仓库。同时,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将分散在老解放区的军需工厂逐步合并,迁至新解放的大中城市,使人民解放军的军需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解放战争后期,全军比较正规的、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军需工厂达到101个,有力地支援了三大战役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原则,是毛泽东军事后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各级被装部门充分贯彻落实这一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大部队外线作战被装保障的难题,保证了作战的顺利实施,为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的被装保障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