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师傅的新“模”样
3月1日,大地回春。一大早,安义县乔乐乡乔乐村村民邓庆虎打开家门,把一张小木桌搬到石门槛边,桌上整齐摆着60多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刻刀。
邓庆虎手里的小樟木上,有两只凹下去的圆模:一只底部刻着一棵白菜,另一只刻着一条鲤鱼。他说,这寓意“百财(白菜)有余(鱼)”。
安义县有500多年的糕模雕刻史,曾经全国有名。48年前,邓庆虎17岁,跟着村里的师傅学习糕模雕刻技艺。当时的乔乐村,有40多人从事糕点木制糕模雕刻。最多的一年,邓庆虎刻了近2000块糕模。后来,人们生活好了,糕点企业多了,木制糕模被塑料糕模代替,手工也被机器代替。大部分有雕刻木制糕模技艺的人,都生产或批发塑料糕模去了。
邓庆虎还是坚持用老“模”样闯新路:带着妻子儿女辗转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为有情怀的食品厂雕制木制糕模。一般是每年端午节出去,中秋后回家,吃住在食品厂里。“上海杏花楼、广州酒家、莲香楼都用过我的糕模。”现在一些老字号也不用木头糕模了,这让邓庆虎有些失落。他说,电脑制作的塑料糕模,线条整齐匀称,但失去了人工刻制的立体感和意味。
5年前,安义县因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把邓庆虎从成都“请”回了乡,在安义古村辟一个地方,让他现场雕刻木制糕模。一块巴掌大的樟木“百财有余”糕模,在景区卖120元,销路很好。为此,他雕刻了上百种不同图案的糕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县里举办米粉节、旅游节等,都少不了他。他的糕模工艺品,成了大小节庆上的抢手货。
“去年疫情,游客少了许多,旅游的生意不好做了。”他说,他把工具从古村搬回了家。游客的生意少了,但老顾客没忘记他。邓庆虎的生意有了新“模”样:通过微信,和全国各地的老客户建立了联系。客户把糕模尺寸发给他,他按要求制作好糕模,然后用大空沙泥在糕模上印一个饼样,发给客户看。客户满意,微信转账,他收账,然后快递给客户。
除了做老客户的生意,他每天都要动动手。“我把雕刻当成娱乐了。”他指着工具桌上的60多把刻刀说,“现在制作这种工具的人都找不到了,我这一套工具用了几十年,不能让它生锈了。”
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