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2000级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学专业校友邓长生坐了26个小时的飞机从非洲回到了南昌,参加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
但彼时,谁都没想到这个沉稳的同学,在一个半月后被羊城晚报等多家穗城媒体尊称为“非洲的白求恩”。
“这些年来,我们只知道他在非洲做项目,但直到我们看到羊城晚报的报道,才知道他把青蒿素带去了非洲,在那儿抗疟8年,我们真是发自内心的敬仰”,邓长生的同班同学,现附院科研科唐娜娜告诉记者。
10月5日,因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众开始熟知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距离瑞典万里之外的东印度洋上,有一个由被誉为东印度洋四颗明珠的大科摩罗岛、昂儒昂岛、莫埃利岛和马约特岛串起来的非洲岛国科摩罗,邓长生和他的团队将我国科研工作者自主研发的复方青蒿素应用于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将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疟疾防治理论用于实践,致力于青蒿素哌喹片清除疟疾项目的国际化推广。
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他一干就是8年。
抗疟8年,他和团队先后在三大岛——人口3.7万的莫埃利岛,35万的昂儒昂岛,42万的大科摩罗岛地区通过群防群治、全民服药等措施防控疟疾,统计共有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3万多外来流动人口参加预防服药。
2014年,这个备受疟疾折磨的国家终于实现了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减少了98%,疟疾感染率下降为2.8/1000人口,并累计为当地培训了专业疟疾防控人员236名,村级抗疟工作者近4000名。
有药物专家表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群体药物干预,帮助一个国家快速控制疟疾流行!
邓长生和他的团队青蒿抗疟,坚守非洲的故事震撼了业界。
2007年,“青蒿素复方快速灭疟项目”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正式启动,还在柬埔寨抗疟一线的邓长生接到前往科摩罗的任务,负责当地人员培训,技术协调,中方队伍自身管理等方面工作。
在和妻子领证后第3天,他便踏上了远征的路程。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踏上非洲的热土第一天的起,就已心知前面走的不是平坦大道,而是遍布荆棘,从开始一个人胆战心惊启程登上弦梯的那一刻心里就明白会日渐远离提心吊胆挂念自己的爱人,日夜挂心的父母,相识多年的好友。
本以为有柬埔寨清苦的生活做底,能很快适应科摩罗的生活,但当他转了4趟机,飞了3天,花了一周时间才抵达时,这里的贫穷和落后令他震惊不已。
虽然科摩罗被誉为“月亮之国”,但这儿并不浪漫!
科摩罗2010年前没有互联网,现在还没有开通电视信号,停水停电是常态,连蔬菜也是奢侈品,邓长生和团队曾经一度只能用地上水沟的脏水洗漱。
更让人揪心的是,疟疾一直是这个贫穷的国家挥之不去的阴云,根据官方统计,2006年该国每1000人中有142人感染疟疾,每年有记录的死亡病例是34人。
“在科摩罗,父母一般都要等到孩子五岁以后才取名字,很多孩子因为疟疾活不过五岁”,但即便是疟疾肆虐,邓长生和队友们甫一开工就困难重重。
来自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益阻拦,来自当地不理解民众的质疑阻拦,无不让邓长生步履艰难。
“再难我也得工作,我要把‘全民服药’的方案落实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在规定的60天内,让规定区域内的每一个人,在每月统一的2天时间内,完成3次服药的工作”,作为中方现场项目实施者,邓长生把目光转向了当地政府。
他和团队几乎跑遍了科摩罗的整个卫生系统。科摩罗卫生部、莫埃利岛卫生局、昂儒昂岛卫生局、大科岛卫生局……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给卫生主管部门宣讲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通过联合这些部门还有媒体的力量,增强当地民众对治疗疟疾的认识,寻求政策支持。
“那段时间,我们没日没夜的调研,一家一户的上门宣传疟疾知识,组织了由当地人组成的派药队伍,每人分区上门拜访,通过做宗教长老的工作,带动村民们服药”。
“以莫埃利岛为例,我们真的跑遍了他的27个村子,连科摩罗总统都没去过的村子,我们都去过了”邓长生笑谈道。
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科摩罗卫生主管部门的表态支持,打消了不少基层医疗机构的反对声浪,也获得了普通百姓的信任。
局面在慢慢打开。
2007年,全民服药方案在莫埃利岛顺利实施,此项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支持,为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完善研究计划,WHO总部组织专家参与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技术评估,督促科摩罗政府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抗疟系统。
项目实施一年后,该岛的疟疾发病率和人群带虫率下降了98%,无人死于疟疾。这是全球控制疟疾的最快速度!
传播疟疾蚊媒的阳性率也从采取措施前的3.1%,于措施后4个月降至0,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
2009年,因莫埃利岛项目实施的显著效果,科摩罗政府因而获全球基金1200万欧元抗疟经费资助的承诺,被WHO列入近期可消灭疟疾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抗疟第一仗打响后,邓长生和团队再接再厉,先后于2012年、2013年在昂儒昂岛,大科岛地区顺利实施方案,实施三轮服药后,共惠及220多万人次,3万多外来流动人口。
2014年,实现了疟疾零死亡,这个困扰在科摩罗上空的乌云烟消云散!
让邓长生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不仅换来了科摩罗人民的健康,也换来了当地居民的真心,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名科摩罗当地派药员把当月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使馆。
远离故土,远离家人,远离安全,邓长生在非洲一待就是8年。
“我做这件事,一方面,减少疟疾在非洲的肆虐,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也给国内敲响警钟,疟疾离我们生活并不远,现在每年仍有中国人死于疟疾,参与青蒿素的抗疟团队,体现了我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这是让我想起来自豪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邓长生的爱人曾经也是抗疟团队的一员。
“还是母校亲,感觉离开很久又好像没离开过”,毕业10年的邓长生至今还在回味着两个月前的聚会。
“只是所从事工作而有幸加入青蒿团队,我的大学同学们毕业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医从教,更是大善大德。”邓长生如此回应“默默无闻”的8年抗疟生涯。
10月底,他又有了新的任务,即将奔赴另一个非洲国家——马拉维,继续谱写他的光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