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美! 南昌“水都梦”逐步变为现实

10.01.2015  12:58

    南昌因水而生,缘水而兴。赣江穿城,湖光潋滟,城区水面面积占27.3%,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水质在全国数最优城市之一。水多、水美,是南昌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也是南昌作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象湖抚河清淤截污工程、赣江景观风光带工程等一大批治水工程陆续完工,南昌的“水都梦”,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整个工程预计静态投资370亿元左右;

    2012年陆续上马14项重大工程,已基本完工10项;

    下一步连通10处江河湖泊,构成中心城区“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水系格局。

     谋划

    省市一起唱响“水都梦

    滨水城市,看上去就很美。四年前,南昌开始谋划“水都梦”——建设“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经过几番努力,“中国水都”建设得到了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随着紧锣密鼓地规划、设计,“水都”设想完成了从概念到蓝图的蝶变,《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6)》编制了赣江水利枢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大象湖整治、九龙湖整治等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水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建设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据规划测算,整个“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预计静态投资370亿元左右,资金筹措难度大。为此,南昌通过向上争取资金(12.39亿元)、发挥市本级财政投资杠杆作用(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多方筹资金(百亿元)等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使14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启动。

     建设

    10项重点工程基本完工

    记者了解到,14项重大工程自2012年开始陆续上马,其中象湖、抚河清淤截污工程、赣江市民公园三期、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工程、玉带河清淤截污工程、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南昌市城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等10项工程基本完工;幸福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白水湖综合整治工程、富大有堤延伸工程等3项工程已经开工,进展顺利;只有扬子洲路堤结合工程正在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象湖、抚河清淤截污工程是‘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的开篇之作,投入使用后,将提升象湖、抚河沿线的景观效果,还可作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的行水通道。”南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实施3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赣东大堤生米大桥至朝阳大桥段,曾经的荒凉沙滩,去年11月起变为一条沿江蜿蜒的美丽风光带。“整个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工程(北起滕王阁南侧新洲闸,南至生米大桥桥头立交)景观绿化部分计划2015年9月完成,届时将打造成与西岸相协调的水景观。”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展望

    以水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除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这些重大工程还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南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工程将与滕王阁景观对接,到时将会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同样,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现在,工程周边区域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促进周边土地价值大幅度提高,配合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另外,象湖、抚河截污治理后,每年因水体污染、水质变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大大减少,其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不容忽视。”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南昌将着重发展水文化创意、滨水房地产、水都旅游、水上运动等产业,以水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建设的道路还很长。据介绍,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南昌将连通赣江、抚河、玉带河、乌沙河和瑶湖、艾溪湖、青山湖等10处江河湖泊,构成中心城区“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水系格局……南昌的“水都梦”,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记者袁思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