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放的鞭炮

25.01.2014  18:17

策划/记者陈明华 文/记者叶伟

  一年又一年,又快过年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变化,在咱们中国人心里,过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不同年代,不同记忆,不同“年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翻翻陈“”旧事,回味不同年代的过年记忆,这年味儿,自然就飘散开了。

  关于儿时过年放鞭炮的故事,有人说记忆深刻的不是放长串的鞭炮,而是在一阵浓烈的硫磺气味飘过后,忙于捡拾那些被炸散在四处尚未燃响且剩有一截引信的鞭炮……

  ●兄弟过多,把整挂鞭炮拆散玩

  人物:李学前

  职业:退休工人

  出生年代:上世纪50年代

  出生地:鹰潭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穿新衣,吃好饭,而最令孩子们欢乐的还当数放鞭炮。

  在农村实行生产队集体分配制的那个年代里,农户手中没有什么零花钱,一般人家只能给孩子买100响的小鞭炮,富足一些的人家可以买200响、500响的鞭炮,兄弟过多的人家还要把整挂鞭炮拆零后,给每个孩子各分几十个小鞭炮。大多数孩子绝不会把归自己所有的鞭炮一下子全放掉,而是一个一个分开燃放,要在过年的那几天里天天都过一把“鞭炮瘾”。

  我那时放鞭炮还学会了一些独特的方法,找来母亲纳鞋底用的粗线绳,在线绳上每隔一段距离嵌入一个小鞭炮引信,几个或十几个鞭炮组成一长串线绳鞭炮,然后用火柴点燃线绳一端,躲在一旁听线绳鞭炮定时引爆,冷不丁发出的巨响非常有意思。有时还为了增强爆响效果,把点燃的线绳鞭炮扣放在破旧脸盆下面,那一声声“”、“”的闷响“立体声”,增添了燃放鞭炮的另一番乐趣。

  过年那天,如果有谁家大人在燃放整挂鞭炮,村里附近的孩子们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后,定会一窝蜂跑过去,争着去捡那些落在地上未炸开的小鞭炮,捡上几个“战利品”,孩子们无比兴奋。即便拣下一些没有引信的小鞭炮,也挡不住孩子们放鞭炮的高涨情绪,把捡到的所有“哑炮”的火药都倒出来,排成长长的一列,点燃一头,地上会闪起一道弧光,我们给这个取了个名叫“满地开花”。

  ●大胆玩鞭炮,点燃后抛向空中

  人物:王友金

  职业:检察官

  出生年代:上世纪70年代

  出生地:九江

  关于过年的儿时记忆,就是到了那一天有好吃的,有鞭炮放。可以说,放鞭炮既是年的标志,也是年的专利,因为平时难得见到放鞭炮的。在农村,进入腊月门,过年的气氛就浓烈起来,家家户户开始搬出碗柜、桌椅到外面冲洗,更有人在长长的竹竿头上扎上稻草把子,开始清理屋里屋外的蜘蛛网。

  记忆中,最早是放那种小红鞭。小红鞭有100响的,有200响的,买上一挂小红鞭,像宝贝一样,把鞭炮拆散了,每天拿十个八个,放在口袋里,一个一个地放。开始是放在地上放,慢慢胆子大了,拿在手上,点燃后向外扔。到了十几岁,是放鞭炮胆子最大的时候,和小伙伴比赛,看谁敢扔大鞭炮,看谁敢用手拿着鞭炮的底部放。有时候故意把鞭炮的引信弄短,一点就响,看谁有胆量点火。还时常把鞭炮点上火,扣上罐头盒什么的,能把罐头盒炸到半空中。

  无论把鞭炮放在哪里,要说动静最大,都赶不上在空中爆炸的声响。所以,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当时最喜欢玩的是将鞭炮点燃后,看着引信即将燃尽,然后用力往空中抛去,“”……那声脆响总是带着很多回声。

  不过,把鞭炮扔到空中炸响的难度很大,扔早了鞭炮会落到地上之后再响,扔晚了又会炸到手。我就有一次炸到手的经历,幸好小鞭炮的威力不大,被炸到的手指是麻的,现在回忆起来,没受伤真是万幸。

  随着时间的推进,鞭炮也越来越大,记得有一种威力颇大的鞭炮叫“啄木鸟炮”,我们会将它放进扫帚把里,然后点燃引信,随着“”的一声巨响,扫帚把顿时裂成了好几截,为这事,母亲狠狠地将我训斥了一顿,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我还经常将这种“啄木鸟炮”扔进别人家闲置一旁的大缸内,在一声沉闷的响声过后,往往会听到一句埋怨声——“哎呀,吓了我一跳,这是谁家的孩子,有没有人来管啊。

  对于那些未炸响的鞭炮,我将它们从中对折起来,然后将两颗鞭炮的对折处对立码放着,最后再将它们从对折处一一点燃,只听见“”的两声,两颗鞭炮相互喷出火焰并旋转起来,当时我还给这种玩法取了个名,叫“老爷爷老奶奶吵架”。

  ●除夕夜里,挨家挨户捡鞭炮

  人物:叶国雄

  职业:教师

  出生年代:上世纪80年代

  出生地:上饶

  有一种灯笼,是那种小小的、圆圆的,里面可以插上蜡烛,除夕夜里,我们一群孩子就提着这样的灯笼出门捡鞭炮放。

  在上饶一带,除夕夜里吃了年夜饭,在临近夜里12点,要放鞭炮关门,过了夜里12点还要放鞭炮开门。所以,到了十一二点,村里孩子几乎全部出动去捡鞭炮。

  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土鞭炮质量很差,一挂鞭炮放过之后,有三分之一是“哑炮”。不像现在的鞭炮,一阵硝烟过后,留下的只是一堆纸屑。

  因为没有零花钱买鞭炮,我们只有想“鬼点子”,在大人已经买好的鞭炮里做些手脚:大概每十头就会被我抽下一根鞭炮,轻轻地放在口袋里。当然,口袋里更多的收获是在地上捡的那种其他人家燃放时没有炸响的零星小鞭炮。那些鞭炮有的剩半根引信,有的还是“哑炮”。剩下半根引信的,我会用刚拆下的鞭炮(引信要长一些)把它固定,然后把它折断,再将它里面的火药轻轻倒在上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双响炮。

  零星鞭炮的燃放方法有很多,全靠自己琢磨。比如,在一块泥地上插上鞭炮,点燃引信后再盖上一只铁罐头盒,“”的一声,罐头盒会炸得老高。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水塘的冰面上先凿一个小孔,把鞭炮插到冰里引燃,最壮观的时候能把水塘的冰炸开一个大窟窿。

  读初中以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些,这个时候小商店里便有了那种“”的一声,带着光芒飞入夜色的“钻天猴”,紫红色的木签也随着光芒消失在夜色里。

  ●整晚有烟花,年味却淡了

  人物:郑震

  职业:公务员

  出生年代:上世纪90年代

  出生地:南昌县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春天的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可谓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这首歌也唱出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过年不再只是放鞭炮了,烟花也开始出现。

  年夜饭之前要放鞭炮,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要放鞭炮,大年初一全家人起来吃新年的第一顿早餐时要放鞭炮……整个过年期间,乡村到处都能听到热烈的鞭炮声,再加上晚上绚丽的烟花,整个年的气氛很快就能烘托出来。

  其实在这期间,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立法禁放烟花鞭炮。而随着鞭炮声越来越远,很多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导致这一印象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上世纪90年代末,春节越来越多元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己中意的过年方式。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过年形式不断涌现,人们开始追逐更加时尚的过年方式,并且更加趋于个性化。有的市民举家报名旅游团,让身心得到放松,在愉快的观光旅游中度过春节;有的在春节期间忙着健身、读书,为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充电”……不过,“年味不如以前浓了”成为不少人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