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生前热心教育事业 捐赠金额超47.5亿港元

09.01.2014  00:54

逸夫楼”分布图

  “你的学校,有没有一座‘逸夫楼’?”昨日在网上,不少网友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怀念邵逸夫——晒晒你们学校的“逸夫楼”。有网友还亮出用网络搜索“逸夫楼”这个关键词所得出的地图——图中,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点都是邵逸夫多年热心教育慈善所留下的最好证据。

  早在1973年,邵逸夫便曾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1977年,英女王册封其为“爵士”——这是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他们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邵逸夫曾多次表示,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他说:“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慈善故事:中国东西南北中都有捐赠

  “邵逸夫还把我们邀请到他位于香港浅水湾的家里,请我们看电影,跟我们轻松愉快地交流。”1月7日中午,原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向记者讲述说,当时邵逸夫家里有一个中国地图的模型,一按按钮,那些受过捐赠的地方就亮了,“中国东南西北中,都有捐赠,那些亮起来的点星罗棋布”。

  1985年以来,邵逸夫基金会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发展,截至2012年10月赠款金额累计达47.5亿港元。1989年,暨南大学申请到邵逸夫基金会1000万港元的捐款,成为国内第三批获得基金会资助的学校。“当年我们去香港领钱的时候,在华润公司楼上举行了捐赠仪式。”周耀明回忆道。后来,暨南大学用这1000万港元,再加上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部分资金,兴建了一座以教学科研为主、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多功能体育馆——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邵逸夫体育馆于1989年10月动工,1991年5月竣工。

   慈善模式:细水长流通过基金会兑现

  邵逸夫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外界鲜有争议。公益人士指出,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国家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国家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邵逸夫对内地做了大量善事,不止一次两次或者一下子,而是有一个长远计划,通过基金会来兑现。”这是邵逸夫慈善模式给周耀明的印象:“他每一年资助一些,到现在都几十个亿了!”周耀明将邵逸夫慈善模式总结为细水长流的慈善模式。

   慈善品牌:“逸夫楼”和“逸夫学校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逸夫基金推荐。业内人士指出,邵逸夫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内地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实施。

  邵逸夫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都用“逸夫”命名,这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道风景线。对于命名,邵氏基金也有规范:向高校捐赠的建筑楼,命名为“逸夫楼”;向基础教育捐赠且为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则命名为“逸夫学校”。“逸夫楼”和“逸夫学校”也成为邵氏基金的“慈善品牌”。2007年12月18日,邵逸夫被授予首批“南粤慈善家”称号。(记者 张林 李丽)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