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晰:从干一行到爱一行

15.09.2014  19:55
 

  大学毕业之前,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事统计这一行业。报考国家统计局安福调查队后,逐渐听到许多对县级调查队莫衷一是的声音:专业性强、枯燥、琐碎、清水衙门、待遇不好、深入农村、要吃苦等等,甚至有人给出了“入错行”的评价。

 

  要说当时的我没有忐忑不安和犹豫,那是假话。报到前,我抱着“既然已选择干一行,那便努力爱一行”的沉重“觉悟”,以为自己将要面对“苦中作乐”的大挑战。但如同故事情节一样百转千回的是:真正融入这支队伍干起这份工作之后,慢慢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与统计工作“热恋”了。面对那些对统计并不中肯的评价,我终于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入对了行!而且还想对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说,统计不仅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业”,也是充满吸引力和智慧魅力的行业。

 

认识统计工作

 

从“解剖麻雀”看“万岁的行业

 

  前几天我去一位亲戚家做客,他很高兴,因为困扰他一年多的孩子“入园”问题,竟然因为开学前附近新开了一家幼儿园而轻易解决了。大家说他运气好,他却摆手指着我说:“还是多亏了你们搞那个统计。”我当时很诧异,后来才了解到,自从人口普查工作开展之后,当地根据登记的学龄幼儿数量,规划教学片区,鼓励办学,才使此前因生源问题而犹豫的承办者在他家附近开起了幼儿园。虽然亲戚对我的工作性质仍然不明就里,并感慨说:“原来你们‘查户口’的还管解决问题”,但这丝毫不会减少当时我内心膨胀的职业自豪感:统计并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浅表功夫,而是切切实实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真功夫”。

 

  记得最早接触统计的概念,是在大学时代读心理学时,通过统计的方法制作调查问卷。那时统计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调查工具。入了这行后,深知自己对统计工作见识浅薄,我便向专业书籍和同事们求助,一位同事将《寻乌调查》推荐给了我,这是我爱上统计这份工作的最初契机。《寻乌调查》使我第一次直观、深刻地接触了统计调查的十足魅力,实话实说,一口气看完全文后不得不承认我被“电到了”:那些通过深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商店、作坊、集市,找商人、工人、小贩、游民谈话后收集汇总的大量资料,详细、清晰、全面的调查分析,将4倍于我年龄时间线的、历史上的中国南方乡村生活,形成一幅巨大而丰富的画卷,从地理到交通,从集市到作坊,从小贩到农民,一览无余地展开在我面前,让人肃然起敬:原来统计是这样神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了解统计能够通过“解剖麻雀”,掌握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手资料,为国家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和预见性的建议后,我对统计工作的好奇和期待油然而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统计人常说:统计是一项“万岁的行业”。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即有云:“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行于水,险也”。正是因为管仲“明于计数”,对国家经济、人口、田亩等社会状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治国策略,才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汉代杨雄曾在著作中写道:“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治国亦然。《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大量在苏区的调查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成就了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现在,新中国前赴后继的统计人则是通过众人拾柴的方式,让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行无“一物不知”的后顾之忧。统计就像一个知识和智慧的巨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越接触统计,就越觉得这个行业的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初入行的忐忑也成为了一种沉甸甸的自豪。

 

融入统计工作

 

求知、求证、求解

 

  老一辈的统计工作者告诉我,统计便是“听数据说话”、“与数据对话”和“用数据讲话”。数据在统计的概念当中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具体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教就业、劳作收支、商业金融……每一项调查就是一次与数据的深入沟通,是一次求知、求证、求解的过程。如果说大量的样本和数据是求知的基础,那么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就是在与数据对话的过程中的一次次对问题的求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预见性政策建议、对策方案则是对问题的求解。

 

  进入县级调查队以来,我经历了许多统计工作的“第一次”:第一次下乡,是做“空心村”调查的数据收集。我们踏入田间地头、砖房泥路,在老乡家的木梁泥瓦房子里,坐着条凳踩着泥地和刚从地里回来的老人家聊天,询问他们的住房面积和困难,记录数据,这是我第一次“听见”那些曾经枯燥的数字组成了一首韵律清晰的乐章,将农村居住状况逐一向我徐徐展开;第一次撰写信息,进行数字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遇到了许多政策性的东西,比如写“空心村”问题涉及到的土地增减挂、土胚房改造等政策,写户口新政对计生部门的影响问题,关联到社会抚养费和农村医保等问题。探究的过程像是一次与数据在广袤的知识面内的对话,十分不易,让我“恶补”了大量政策知识,此后看新闻时的感受都与以往不同,一心只想拿出纸笔好好分析一番;第一次写分析报告,分析“空心村”现象的原因、治理困境,甚至提出建议,我发现“用数据讲话”让人“有发言权”,大量真实数据的支持,就是统计人实实在在的“底气”。第一次接触住户记账、第一次编码录入、第一次问卷调查……我虽与统计只接触短短月余的时间,却一再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魅力,统计带给人求知的动力、求实的信念、求思的乐趣。

 

热爱统计工作

 

学到老的“职业病

 

  高尔基曾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度的热爱而已。”凡是热爱工作的人,身上总会带着一些职业习惯,我周围的统计人大多都拥有令人十分敬佩的“职业病”。例如早稻授粉期的每一场雨水都会伴随着同事们担忧的话语:“希望这段时间雨水别太多,会对产量造成影响。”每天买菜时习惯性询问主要鲜肉鲜菜价格的老同事;聊天时不自觉地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并用“一、二、三、四”的方式讨论问题的前辈;听见数字就想算百分比分析现象的调查员……他们总会让我想起儿时课本上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从善如流,成功培养出了自己的统计“职业病”:一是学习的习惯。对于统计学这门科学来说,我只能算是个门外汉,为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日定时阅读专业书籍和工作材料“充电”。二是收集的习惯。统计工作除了对于专业素质有所要求以外,对于国家实施的政策的了解度、政治经济发展方向的敏感性、一二三产业在本地发展的把握程度都要具备,说句算不上调侃的话:从农业种植与节气病虫害的关系到工商税务政策对早餐店的影响都是我们工作的认知范畴。因此无论是阅读报刊、杂志还是网络新闻,随时随地从收集资料的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三是从“不求甚解”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治新闻……以前的我经常是“过眼就忘”,而如今对这些资讯却“寻根究底”,随时随地都在分析,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这些学到老的“职业病”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曾经很多次有人问我: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计工作拥有她独特的魅力,但如同要做好任何工作一样,统计人也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陷入困惑。实际上,基层统计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是庞杂而繁琐的基础数据收集:一份份问卷、一次次走访、一遍遍询问、一本本账目。大量的基层统计工作者为了得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十年如一日,深入农村、沉在一线,他们大多条件艰苦、工作日复一日。但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统计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国家的政策才能辨证施治、有的放矢,社会经济运行才能符合客观规律,稳定和谐发展。可以说国家每一个好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这些统计人默默无闻的努力。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不仅仅是对统计这个行业的热爱,更是对国家的热爱。

 

  我很喜欢话剧《立秋》中丰德票号门柱上烫着的两句家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仅将之作为共勉,送给包括我在内每一个热爱统计工作的“新人”。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安福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