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端端:警惕公款旅游隐形回潮

30.04.2015  12:08

  近日有网友爆料,安徽省阜阳市招投标交易中心主任岳波,于4月10日带领12名员工,以调研为名乘坐公车到颍上县游玩,并入住当地豪华酒店。对此,阜阳市纪委办公室今日中午公开回应,该市纪委、监察局已介入调查,将按有关规定处理。(4月29日中国新闻网)

  一份美其名曰的“现场调研”不仅有“高大上”的高速公路口迎接,在不足一天半的行程中,只是精心策划1个小时的“业务交流”,更把参观5A和4A级景区作为调研的“重中之重”,花费大量时间在“游玩”上。而且,不但可以入住按四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高星级酒店,还拿着100元的补助,可谓“潇洒走一回”,此行不虚。不禁纳闷了,这是哪门子的“调研”?风景区啥时候成了招投标交易中心的“主业”?更搞笑的是,据发帖人爆料,“游玩结束后要求不准乱讲”,显然是做贼心虚,心存侥幸,不打自招,搞内部的“统一口径”,妄图逃避追查。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款旅游的不正之风积习甚深,纠正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下,很多人已不敢越线,但一些人在观望,等待风头过去,少数人仍然顶风违纪,瞒天过海,穿上“隐身衣”,改头换面,花样翻新,打着学习调研的旗号,实则还是公款旅游,这是大部分公款旅游的惯用伎俩,可谓是目无法纪,胆大妄为。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终还是在网友举报下露出狐狸尾巴,人尽皆知。

  不禁想问,为何公款旅游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走过场,不严肃、不细致,导致问题频发;二是业务部门没有将报销详单、审批行程逐项对照,财务部门没有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机关没有定期审计因公预算资金的使用;三是板子打的轻。违规成本低,对违规者没有严肃问责与处罚,大多都是采取“自罚三杯”的内部处罚,要么通报批评一番,要么返还旅游经费,或者给予不痛不痒的行政警告,鲜有触及根本利益的惩罚,导致一些人心存侥幸,规定也成了“牛栏关猫”,形同虚设。

  笔者认为,要警惕公款旅游隐形回潮,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好第一道关口。纪检监察部门对公款旅游要坚决做到“零容忍”,该通报的要通报,该惩处的要严肃惩处,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

  因此,要坚决撕开“公款旅游”的伪装,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执法过程中不能走过场,要严肃、细致地去对待相关单位经费的使用,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单位发生或是举报调查核实的利用公款旅游的行为,必须严惩单位领导责任,该撤职的撤、该降的降,绝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才能使有些人心有所忌,不敢越雷池。

  另一方面,念好监管“紧箍咒”,对公款考察、公款学习等实行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成本,要对审批环节进行问责,谁批准的谁负责,情节严重的要承受党纪政纪处分。要扎紧“钱袋子”,加快公共财政改革,通过刚性的约束倒逼预算、决算、审计的彻底公开,以此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和约束,让公款旅游没有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