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盛 :“车补”过高背后是权力自肥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温州市去年6月份推行公务车辆改革,正处级干部每月可领交通补贴3100元,为当时全国最高。而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西安经发集团的车补最高每个月5300元。(《京华时报》12月04日)
车补是“公车补助”的缩写即“公务交通费用”,以往用于汽车支付作为公务交通活动改由货币补助,通过其它交通方式完成。报道称西安经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企正职每个月可以享受用车补贴5300元,是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近5倍,在国家没有统一车补发放标准的前提下,不加管束的发放“车补”实为一种变相腐败,同时也跑偏车辆改革这一话题。
“车改”目的是为了做到车辆开支费用节俭,在“车改”问题上必须算“大账”,那就是要在总体上进行利与弊的权衡。试想下正职每个月享受5300元的补贴,假定这笔费用全部用于坐出租车,按目前西安的出租车价格,粗略估算最少可以乘坐883公里。按照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4公里。就算一位干部十分勤政,每天都要外出公干,一个月的打车费恐怕也花不了2000多块吧。说到底,这种由官员自己设计车改方案,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执行,自己评估,甚至是自己来表扬自己的“车改”做法实际是“官本位”意识,把“车补”作为一种“补贴”,既违背了政府车改的初衷,也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
公车存在的理由,是满足执行公务的交通需求。然而,长期以来公车已经异化为某些官员炫耀级别和地位的象征物,甚至不惜冒着违纪危险超标配车。官员分级别享受的“车补”,使得一些地方的财力难以承受,用招待费充油费、蹭下属单位和辖区单位便宜的现象也难以杜绝。给官员发放“车贴”,实际上把官员的暗中“揩油”转变为公开津贴而已,有可能造成新的腐败。回望车改之路,始终伴随着“车补是权力自肥”的舆论质疑。先前一些地方的车补之高令人咋舌,而公车消费依然,就是例证。公车改革十多年,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改革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公车超标、超量、超用之弊,仍然痼疾难除。
“车补”过高背后是权力自肥,说明一些地方的车补不仅补了公务交通,而且补了不该补的脸面和特权。车改由地方政府自己设计、自己执行、自己评估,很难不出现权力自肥的弊病。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指出,我国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如何避免车改补贴再次成为一种变相福利,亟待建立统一标准,全国一刀切肯定不现实,是不是可以以当地平均交通费用等作为参照,然后经由公示、讨论,最后再得出一个相对正常合理的数字呢?否则,本地领导一拍脑袋一张嘴作出的一个随意性极强的决定,凭什么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