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放歌抒怀石钟山

14.04.2016  23:39

  □潘浔

  1965年7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以73岁高龄从景德镇途经湖口县时登上石钟山。他以史学家的眼光、诗人的情怀,仔细察看了昭忠祠、英雄石、梅花厅、上谕亭、浣香别壁、桃花涧、忠烈祠、报慈禅林、怀苏亭……感慨万千。

  在江天一揽亭,郭沫若凝望着青黛的庐山倒映在鄱阳湖与长江相间的水中,看白帆点点、听渔船唱晚,一首《鄱阳湖渔歌》飞入他的耳际:“鄱阳湖上好风光,风帆飞去水天长;渔家笑唱丰收曲,歌声满湖鱼满舱。”遗韵悠悠石钟山,梅香点点山水长。在郭沫若的眼中,历史人文、自然画卷次第展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渔舟唱晚、舟楫繁忙;水天一色、鱼米之乡;古迹处处、传奇流芳……

  石钟山抵三江之门户,当吴越之要冲,有“江湖锁钥”称号。从大禹征三苗到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这里历经大的战事50余起。郭沫若向随行的同志讲起了当年太平军与湘军血战鄱阳湖的故事: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五月,太平军一举占领湖口县城,据守石钟山。十一月,曾国藩派水师进攻湖口,两军长期对垒,战事不断。咸丰七年九月,湘军水陆夹攻,攻破湖口县城,占领了石钟山。从此,太平军多次向湖口湘军发动多次猛烈进攻,但一直未能攻取石钟山。

  “天涯何处最愁吾?梦绕孤山第一株。万里冻云天欲雪,相思频寄向西湖。”相传,梅花厅是彭玉麟为纪念情人梅仙所建。青春年少的他,曾在湖南省衡阳故里与淑女梅仙苦苦相恋。彭玉麟投笔从戎后,梅仙守志而逝。他获悉梅仙死讯,万分悲痛,决意建一座梅花厅,周边山上栽上60株梅花树,写100首梅花诗,绘1万张梅花画,以寄相思。郭沫若信步登上石钟山最高处的梅花厅,把盏品茗,细细察看了环绕梅花厅的60余株古梅树的神韵,回味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彭玉麟的往事。六十本梅花寄舫、卧雪吟香之馆珍藏了往昔风月。他不由自主吟诵起彭玉麟当年的《寄舫梅花杂咏》:“仙风吹种出蓬壶,生就钟山六十株。不许红尘侵玉骨,冰魂一缕倩春扶。”“美人骨傲铁为心,对雪宜横滕上琴。最是一生奇绝处,高山流水寄情深。”

  郭沫若说:“雪帅”彭玉麟的咏梅诗既展示了一代英雄气概,又抒发了美人风情,洒下了英雄泪,留下了美人影,知己一生惟有雪,疑是玉人踏歌来。其诗的艺术性、观赏性、艺术审美、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值得学术界分门别类进行深入研究。“英雄气概美人风,铁骨冰心有孰同?守素耐寒知已少,一生惟与雪交融。”彭玉麟的咏梅诗在我国历代咏梅诗中独树一帜:唯美、率真、情深、诗句清丽动人、叙事、写景、状物、寄怀,出神入化。

  郭沫若认为:一座石钟山人文厚重,展示了多重历史和人文画卷。它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佛家的道场、兵家的要塞、诗人的家园,现在又是史学家的课堂。名人留痕,青山作证。古代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颜真卿、孟浩然、李白、刘长卿、白居易、李渤、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蒋士铨、郑板桥、曾国藩等儒学名流,曾来石钟山题诗文、观景观、把酒临风、登高望远、抒怀壮志。在浣香别墅听涛眺雨轩稍事休息,郭沫若饶有兴趣观看了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吩咐工作人员拍照存念。

  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太平军驻扎期间,曾在此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恢复历史原貌,改名太平遗垒。郭沫若在这里驻足沉思良久,宋朝李景和的《咏石钟山》诗句在他耳际迦响:“楚地有石鼓,吴地有石钟。鼓不假制作,钟不费陶镕。朕兆不可测,良由造化工。安得置太庙,同声鸣时雍?”

  郭沫若对陪同人员说:“一座石钟山,饱览了长江、鄱阳湖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唐朝进士许浑在《夜归孤山寺寄卢郎中》“他日此身须报德,莫言空爱旧烟霞”等诗句以我们以无限的启迪。他希望对石钟山历史与文化的科学研究、可以从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要诗词歌赋(包括200余幅石刻)等入手,以史为鉴,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和鄱阳湖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昭示后人。

  临别时,郭沫若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登湖口石钟山》五律诗:

  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

  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

  日寇沉人岬,湘顽败阵关。

  太平遗垒在,党校耀人寰。

  写景、叙事、咏史、抒怀、寄望……跃然纸上。这首诗的书法体、后来收入《沫若诗词选》扉页。轮渡载着专车渐渐远去,郭沫若仍久久凝望着无言的石钟山自言自语:维山凝厚,永佳名兮……如今,郭沫若《登湖口石钟山》诗刻镶嵌在石钟山紫云廊的碑廊上。那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的书法,那五律诗描述石钟山的前世今生,让中外游人倍加思量。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