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赣鄱山水间 看隐秘古居,品千年繁华(图)

19.04.2014  14:04

    很多时候,可以用美学的观点来解读古建筑,因为中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时至今日,所有的诗歌、音乐都已沉默的时候,建筑却还在说话。有很多游客行走在赣鄱山水间,渴望领略古建筑文化内涵。这次我们给你推荐的不是婺源、安义古村那样为大众熟悉的古村古建筑,而是隐匿在山野里鲜为人知的七大古老建筑群。低调,却承载着一段段历史和故事。

     

     1.新余市黄坑村古建筑群

    新余市黄坑村古建筑群虽然一栋挨一栋紧密相连,然而各栋房屋的结构并不雷同,各具特色。在每栋房屋的门框上,至今保留有石刻图案和名称,如:“大夫第”、“司马第”、“果育山房”等。

    有的古屋从外到内直通而入,分为数进,有的房屋则曲折有致,转折生情。“聚星里”一进门就是一个天井,而“司马第”和“大夫第”一进门则有一个院落;“爽气环轩”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而“司马第”却有两层;有的古屋顶部设有明瓦透光,而有的古屋主要靠房与房之间的天井采光。

    黄坑的古建筑群可以说是黄坑村辉煌历史的见证。傅氏家族到清初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2.高安贾家古村

    在高安贾家古村,4号古民居“怡爱堂”年岁最久,建于贾家村始祖贾季良之手。

    按照村中老人所说,在明代,贾家村始祖贾季良有一天路经畲山胜地,站在制高点,俯视整个地形,发现这里良田沃野,“”形地形似“金盆”堕地,遂决定在此立家建村。

    “怡爱堂”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外观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怡爱堂”建筑用料硕大,二穿枋做成月梁式,甬门旁边放置神龛,神龛简洁古朴,“不仅体现出明式风格,还有元代建筑的遗风”。根据族谱记载,贾季良长子贾信,曾在广东廉州任知府,后至京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清正廉洁。

     3.芦溪县刘凤诰家族古建筑群

    刘凤诰家族古建筑群坐落在芦溪县源南乡南陂村。据当地文献记载,是清乾隆己酉科探花刘凤诰曾祖父及祖父三兄弟的私宅。建筑群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布以刘黄公祠(刘凤诰曾祖父祠堂)为中心,前有成公祠、朝公祠;左有金公祠;右有古戏台和寺庙。四幢宗祠坐北朝南,为典型的南方穿斗式、砖木结构、密檐、内天井、风火墙、硬山顶建筑,所有建筑均有吊楼二石柱带马棚式门廊。该古建筑群,对于研究芦溪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分宜邓家大屋

    位于新余市分宜县彭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共99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刚建的时候是三重进,所以又名三立堂。后在清嘉庆年间扩建成一个瓮形围屋,从外面看,就像一个环形的防御碉堡。大屋的第一任主人名叫邓勋,是从广东迁居到江西新余做油生意的客家人。他的子孙后来发迹,扩建时把客家土楼的风格与江南传统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颇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大院。

    古风犹存的邓家大屋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雕刻品,堪称艺术品。房屋之间厅廊曲折、四通八达,暗沟水渠纵横交错,历经两百多年依然排水通畅。

     5.宁都县东龙古村建筑群

    宁都县东龙古村,位于海拔600至900米的山间盆地,两条小溪将村子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东里一望”是村里遗留下来最大的建筑,有100间房间,又被称作百间大屋。这座黑瓦白墙的古宅大门朝东,即使是隐藏在繁茂树枝当中,气势也极为宏伟。走进大门就可看到有哨房,再穿过朝门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有“西圃”字样,用来接待宾客;穿过后院右边就是“东圃”,用作修文习武的主场所。

    据族谱记载,大屋的原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间儒林朗布政司李仁方。

     6.赣县白鹭村古建筑群

    白鹭,位于赣县东北一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和万安接壤,是个脚踏三县之地。白鹭村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分布。

    清代早中期,大批白鹭读书人有了功名,出任地方官。最著名的当数一门四代取得功名和为官的钟氏家庭。钟崇俨曾任浙江嘉兴府知府,后来又被恩赏二品顶戴,是白鹭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便是他带动了白鹭村的建设,还将浙江的昆剧引进这深山里衍生成赣州的东河戏。

     7.广丰十都大屋

    十都大屋在广丰县城东南嵩峰乡十都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纸商王直贤建,又称直贤大屋。砖木结构。中堂楼阁木雕的藻井由立体图案构成,下悬一巨型宝塔吊灯(点蜡烛的照明灯)。除厅堂外,有房间103间,还有天井36个,水井2眼,鱼池4口,建筑面积6780平方米。画栋雕梁,花格门窗,多处浮雕,工艺精湛。十都大屋只是十都古建筑群中的一处。(来源:江南都市报 记者刘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