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02.02.2016  10:35

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画卷徐徐展开

  河北人石慧2013年来到南昌工作,热爱摄影和骑行的她,越来越感觉到选择在南昌定居是正确的决定。“南昌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秋水广场的喷泉、赣江两岸的灯光、瑶湖之滨的沙滩、艾溪湖上的白鹭……其中最让我喜爱的是南昌的‘水’。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能感觉到南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石慧说。生态文明建设从何破题?南昌选择了“”。近年来,南昌以空前的大思路、大手笔、大力度,大规模推进“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积极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城在水中,水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在南昌,“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蓝图正从纸上落到地上,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治城先治水,治水先治污

  家住桃苑小区的陈思红大妈,每天都要在抚河边上的生态绿道走一走。这条绿道沿着抚河,北起滕王阁、南至将军渡,全长5公里。

  水为城之源,更为城之魂。我市城区水面面积占27.3%,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水质在全国属最优城市之一。水多、水美,是南昌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

  然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欠账:老小区雨污混流、地下管网混搭、河湖水体黑臭……治城先治水,治水先治污。

  随着抚河、象湖、梅湖、幸福渠、玉带河、乌沙河等城市截污清淤工程启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治水、治污战役打响。

  作为南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开篇之作,抚河、象湖清淤截污工程铺设14.6公里截污箱涵,将污水拦在河外。箱涵最宽处有7米,可容两辆小车并行,截污能力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箱涵之上建设城市绿道,增设景观建筑、亲水平台、文化景墙、绿化栽植、驳岸桥梁、运动场地等,抚河沿岸成为集环保、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绿地。

  近年来,“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实施了14项重大工程。九龙湖防洪大堤、乌沙河综合整治、象湖抚河清淤截污、赣江市民公园三期、赣东大堤风光带、玉带河清淤截污、西桃花河整治、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毛江口水系改道、城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等10项工程基本完工;幸福水系综合整治、白水湖综合整治、富大有堤延伸等工程正在建设。

  “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南昌水质“成绩单”越来越漂亮。“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到哪里都是一城清水,这样的生活才叫幸福。”陈大妈笑开了怀。

   水净湖清处处景,让城市“深呼吸

  在与水的亲密接触中,南昌有自己的思考,人水和谐成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2011年,南昌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鄱湖明珠·中国水都”重大战略部署。

  2012年,南昌出台“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2013年,南昌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2014年,《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水利部审查,并获省政府正式批复。

  南昌规划投资85亿元,实施赣抚尾间水系连通工程等31项工程建设,整治入鄱阳湖水道,打通赣江、抚河航道,全面活化河湖水系,改善河湖健康,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中部地区最具特色活力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典范,实现“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目标。

  整治象湖、抚河、乌沙河、玉带河等河流湖泊水系,完成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大象湖湿地公园、赣江两岸风光带建设……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过程中,南昌依水添绿、沿水造景,把“一城清水”映衬得更加魅力无穷。

  凭山倚湖临江,湿地公园、城市绿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南昌的天然“绿肺”和“氧吧”,让市民自由深呼吸。南昌空气质量持续优良,其中2015年优良率达到86.3%,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释放“生态红利”,共享“绿色福利

  水是景观,水是资源,水更是财富。迅速释放的“生态红利”不仅写在南昌人的笑脸上,同时也刻画在一条日益清晰的经济发展的“微笑曲线”上。

  “在南昌市高新区的中心地带,艾溪湖湖面和生态湿地有1万亩,湿地有鸟类100多种,有野鸡、野兔,还有大雁、天鹅、凤头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湿地生长了150多种水生植物……”高新区在上海举办的一场产业招商会上,招商负责人打出了一张“生态牌”,并诚挚邀请企业家来高新区“深呼吸”。

  “到了高新区,第一印象就是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一位落户高新区的企业家说,南昌全力保护环境,能用如此眼光打造园区让人赞赏,我们看重的就是这张“生态名片”。看似与经济发展并不相关的湿地资源,已经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优势和品牌,吸引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显示出环境招商的磁场效应。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老百姓换取“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财富”,南昌舍得投入“真金白银”。

  在大象湖景区的建设中,象湖景区西堤以西有2800亩,原来规划开发商业,但市政府最终决定该区域全部建设城市湿地,真正还水、还绿于民。于是,开发建设变成了保护提升,8.2亿元投了下去,打造“野趣化、本土化、自然化”的市民生态游憩中心。

  如今,南昌还投入了近30亿元对大象湖景区进行提升改造,以象湖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块,建设城市湿地,构建绿道系统,还给城市一片蓝天、一池春水、一块湿地。

   未来“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

  从一条河到一个湖,从一片景到一座城,南昌逐步扩大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水为墨,画出了水生态文明的新画卷。

  河湖连通,流动的活水将让南昌这片红土地生动起来。南昌市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南昌将以“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城交融、人水和谐”为目标,进一步树立“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城市品牌。

  以河流为框架,以湖泊、湿地为节点,打造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水系生态、水景观、水上旅游和水上交通的水网,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效益与效果。在现有河湖水系的基础上,增加青山湖、艾溪湖、南塘湖、瑶湖之间的横向连通,通过修建青艾连通河、艾南连通河、南瑶连通河、玉带河东支东延段、艾瑶连通河等5条连通河段,对部分河道进行适当疏浚扩宽,加强水体交换能力。

  未来,南昌将形成中心城区水系“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格局。“一江”即赣江;“三河”即抚河、玉带河与乌沙河;“九龙”指昌南城区“五纵三横”河道和昌北城区的乌沙河;“十珠”为瑶湖、艾溪湖、青山湖、东南西北湖、象湖、梅湖、前湖、礼步湖、黄家湖与孔目湖。

  南昌将依托河湖周边资源,建设一批传统文化主题水体公园,开发一批富含现代水文化特色的水上文化活动,弘扬历史水文化,建设现代水文化。同时,南昌将着重发展水科研、水文化、水市场、滨水房地产、水都旅游、水上运动、水运物流等产业,以水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盘活了一城水。尝到甜头的南昌人更加珍惜秀丽的山水,将在生态保护和开发的幸福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记者 吴跃强 首席记者 万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