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放流26亿鱼苗留住舌尖美味

18.04.2014  12:04

鄱阳湖渔业资源逐年衰退 放流26亿鱼苗留住舌尖美味

 江湖鱼儿种类在减少 明天我们吃什么

    目前鄱阳湖只有70余种鱼类,较上世纪70年代的136种大幅下降。最近5年鄱阳湖渔民捕获的鱼较以前明显偏少,虾类、贝类占鄱阳湖捕捞总产量超一半。

    “江西鱼”的“产地”集中于环鄱阳湖38个县市区,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我省渔业有着非一般意义。近些年来我省通过禁渔和增殖放流,留住“舌尖上的美味”。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鄱湖渔业资源逐年在衰退

    省渔政管理局的另一块牌子是鄱阳湖渔政局。该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鄱阳湖年均渔获量长期徘徊在13万吨左右,种类结构有极大差别。上世纪70年代,渔获物种类多、品质较高。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非机动渔船大量改为机动渔船,捕捞工具不断改进,捕捞效率大为提高,再加上洪水年份较多,其产量也得到了维持,但渔获物呈种类逐年减少、品质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关人士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湖区采砂、捕捞强度加大及水位连年走低等综合因素影响,鄱阳湖天然渔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明显,捕捞产量总体趋势下降,种类、鱼龄结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特别严重,有的仅靠增加网具、延长捕捞时间及捕捞非鱼类物种(如小龙虾、螺蛳等)维持产量。据调查,近5年,小龙虾和贝类已经占到鄱阳湖捕捞总产量50%以上。

    赣江鱼种类近年也明显减少

    与鄱阳湖一衣带水的赣江,天然野生鱼类同样锐减。记者了解到,1982年至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田见龙,先后4次对赣江进行了鱼类和食料基础等方面的调查,当时发现赣江鱼类有118种,隶属11目22科74属。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数的58.5%,其次为鲿科9.3%,鳅科5.9%,鲳科5.1%,鳀科、银鱼科、鲇科,塘鳢科、鰕虎鱼科、斗鱼科和鳢科等各占1.7%,其余11科共占9.3%。

    但2007年2月和7月,长期从事赣江鱼类研究的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胡茂林博士对赣江中游泰和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仅记录到鱼类41种。其中,江湖洄游型的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明显稀少。2008年和2009年的4~6月间,胡茂林博士还对赣江峡江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华鲟、胭脂鱼、鲥、鳤、鯮等珍稀鱼类、洄游型或半洄游型鱼类几近绝迹。

    多重因素致渔业资源衰退加剧

    原本在江河湖泊“雀跃”的野生鱼,为何越来越少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省渔业资源衰退?记者拿到的一份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2012年关于我省现代渔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给出了一定答案。

    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长期困扰渔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渔业水域滩涂被挤占、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依然突出。报告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郊的水产养殖、良种繁殖水面大部分被征用或已列入征用规划,“征一补一”未得到有效落实。据了解,我省95%以上的水产苗种场已被征用,由于补偿标准低,难解决新建水产良种繁殖场的用地问题,导致养殖和良种繁殖水面面积大量削减,水产苗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每年需从省外调入100多亿尾水产种苗。同时,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无序采砂,专业捕捞渔民滥捕,城市和工业废水的污染,使宜鱼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加剧。

    根据省人大调研组掌握的情况,赣江南昌水域电捕鱼一度猖獗,捕捞船只最多时达640艘,采取掠夺方式捕捞,使鱼类洄游、栖息、繁殖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省已建立31个水生生物保护区

    省渔政局相关人士称,从2002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鄱阳湖被列入禁渔范围,在每年3月20日12时至6月20日12时的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该人士称,每年鄱阳湖禁渔期,正好是鲫鱼、鲤鱼等鄱阳湖定居型鱼类产卵期,禁渔有利于保护和恢复鄱阳湖渔业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在过去12年中,通过实施禁渔,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遏制,渔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禁渔的同时,我省还向鄱阳湖里投入大量鱼苗。

    数据显示,近10年,全省共放流鱼类苗种26.21亿尾(只)。增殖放流对稳定、恢复种群、净化水质、渔民增收、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人士还提到,多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也是保护鱼类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有效措施。根据资源特点和现状,我省水生保护区的规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两部分。目前,全省已经建立31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其中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2.76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分别为长江江豚、大鲵、鲤鲫鱼产卵场、银鱼产卵场和棘胸蛙等,另外还建立了5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2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金路遥 陈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