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期盼 鄱阳籍“70后”夫妻周转返乡记

04.02.2016  10:03

    又是一年春节,对在外忙碌了一年的游子来说,最盼望立即踏上归乡的路。

    网购车票、电话预定,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这些都与他们无缘。不过,困难挡不住游子的脚步。2月2日,记者跟随一对从广东东莞出发的“70后”夫妻返乡,记录他们一路坐大巴、挤火车、拼汽车、最后坐三轮车到鄱阳县老家的艰辛而温馨的旅程。

    挤火车 女儿趴在行李上睡

    40岁的王晓梅,于15年前和丈夫来到东莞。王晓梅在一家电子厂工作,丈夫从事电焊工作。夫妻俩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在东莞读小学,儿子在老家读幼儿园,由爷爷奶奶照顾。

    2月1日天刚亮,夫妇带女儿登上了当地的免费“爱心大巴”,前往广州火车站。当晚,他们乘坐至南昌的列车,为无座票,全程要14个小时。尽管如此,王晓梅还是兴奋不已。“总算能够回家过年了,没有座票也高兴。

    王晓梅说,她还算幸运。一起工作的几位老乡,没买到火车票,只好乘汽车回家,票价是火车票的三倍以上。在车厢里,王晓梅不敢睡觉,让女儿和丈夫趴在行李上睡。2月2日9时许,三人抵达南昌。

    拼汽车 联系老乡搭顺风车

    南昌到鄱阳县田畈街还有200多公里。这一次,王晓梅没有像往年那样,到汽车站坐班车,而是联系一位在南昌工作的老乡,搭小轿车回家。

    原来,为帮助没有买到车票的老乡回家,一些在南昌工作的鄱阳老乡发起拼车回家过年的倡议。远在东莞的王晓梅得知消息后,便与老乡罗先生约好同行返乡。“我们搭车,出点油费,方便又省事,还能增进老乡感情。”2日9时20分,一行人就上了高速路驶离南昌。

    车内开了暖气,王晓梅无心欣赏路边风景,与女儿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12时30分,进入鄱阳县境内,王晓梅归乡的心情更加急迫。她告诉记者,儿子今年5岁,一直放在公婆家照顾,一年只有一次回家见面的机会,孩子盼望与爸爸妈妈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坐三轮 一路颠簸终于到家

    老乡驾驶的私家车到达田畈街镇时,已是13时。王晓梅环顾四周,发现短短一年,田畈街集镇又变样了。她和丈夫急忙来到商业街,为双方的父母购买了几件棉衣,还有香烟白酒等物品。

    从镇上到王晓梅的村子有4公里,这段路坑坑洼洼。王小梅找到原来的邻居,坐上了邻居的三轮车。王晓梅感慨地说,夫妇俩一直在东莞务工,最让他们牵肠挂肚的是年幼的儿子和双方的父母。

    5年前,儿子出生,夫妇俩曾有在东莞买房扎根的想法。“东莞把外来务工人员亲切地称为‘新莞人’,出台了不少好措施,包括上学、医疗等方面。”王小梅介绍,她务工所在的镇,每年免费接收“新莞人”子女1600多人就读。

    而让她放弃这一念头的是,前两年春节回老家时,看到父母真的老了。“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我们都顾及不到,感到很内疚。”王晓梅说,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幸福。

    2月2日15时,王晓梅终于到家了,迎接他们的是父母和儿子的笑脸。期盼、激动,这一路走来,虽然路途辛苦,王晓梅感觉很快乐。虽说东莞有直达田畈街镇的包车,但费用高,为了省钱,王晓梅一家采用迂回“战术”安全到家。

    说梦想 盖栋房子留乡创业

    “我和丈夫商量好,过年后,先在老家盖一栋楼房,改善住房条件,剩下的钱在老家创业,多花些时间陪伴父母和子女。”王小梅说,虽然之前,他们感觉已经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但无论是自己的内心还是外部的现实,仍难以融入当地城市,难以被完全接纳,远没有故乡的宁静和坦然。

    采访中,不少“70后”务工人员都说,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从业经历,但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不再是城市的务工主力军。综合素质更高的“80后”已成为主力军,“70后”当年对城市的归属感逐渐消散。如今返乡潮开始涌动,“回乡发展”成为“70后”务工人员的新选择。(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孙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