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及栖息地面积"双增长"

28.02.2015  20:34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刘羊旸 石莹 王宇 杨维汉)国家林业局28日发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与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相比,十年间分别增长了16.8%和11.8%。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说。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涉及川、陕、甘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分布区增加了4个县,其中,四川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大,陕西省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

    2013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共计375只,其中雄性166只,雌性209只。与2003年相比,圈养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其中育龄大熊猫所占比例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已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中国先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组织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为准确摸清近年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变化情况,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第四次调查于2011年10月启动,2014年10月结束,历时3年时间。在历次大熊猫调查中,本次调查投入人工、资金最多,调查范围最大,调查手段最先进,获得数据最丰富。

    “近年来,大熊猫受到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曾对大熊猫等物种保护有过多年研究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政策研究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说。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陈凤学说,中国开展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对大熊猫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大熊猫保护工作也使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然而,调查结果也同时反映出,全国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专家指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带来威胁。

    “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种群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 直接参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说,比如,相岭山系大渡河两边的种群以前可以通过上游的栖息地链接互相进行交流,但现在交通流量高,这一区域的种群被大渡河和国道分成四个板块,熊猫间的遗传交流受到限制,种群开始分化。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目前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涉及的大熊猫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

    在范志勇看来,如果现在不及时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将导致对大熊猫繁殖的长久影响,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大熊猫是像‘伞’一样的物种,大熊猫所在的环境生长着千万不同物种,伞举得好,其他物种包括人类就很好。另外,在这把伞下面,空气,水源等生态环境也将很好。”魏辅文说。

    “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这个物种,还是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范志勇建议,今后在建设高速公路、水电站等大型工程时,在设计理念上要有保护大熊猫等野生物种的意识,尽管会增加成本,但对于维护生态系统良好意义重大。

    魏辅文认为,对大熊猫的保护除了进一步加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外,要更加关注由于栖息地破碎化所导致的小种群。他建议,一是把破碎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建立廊道,让大熊猫进行来回自由的迁徙;二是通过人工迁移,把野生熊猫从原有区域迁到另一个区域,增加基因流;或者把圈养大熊猫经过培训后放归野外。

    针对当前大熊猫保护面临的形势,国家林业局表示,将积极推进大熊猫保护法制建设,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强化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