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如何流入“田间地头”

01.04.2015  11:0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做出了“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

  谈及“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的话题,就离不开解决农民金融需求难的话题。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农”问题关系全局、关乎民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要求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让金融活水流入田间地头,可以强力助推“扶贫攻坚、造福老区人民”的千秋大业。

  金融缺位: 成为“三农”发展的最大瓶颈

  江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分布广,“三农”对金融的需求量非常大。

  由于“三农”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还有不可预测的旱涝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户单打独斗,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而农民抵押物少、农业经营风险大、缺乏担保条件等现实情况,也让银行放贷人员小心谨慎,生怕在自己手上产生“死账”。这无形中也加剧了农民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三农”领域资金风险高、利润薄,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对 “三农”资金的投向有顾虑。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商业银行就逐渐从偏远的农村撤离,只在县一级和城郊设立金融网点。另外,银行对农村推出的金融产品也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存取款业务为主打。虽然各家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和ATM自助设备,但农民普遍感到难学、不会用”。

    破解之法:金融创新是关键

  春江“”暖鸭先知。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和江西省农信社是我省的主要涉农银行之一,作为长期在服务“三农”一线的银行,他们最清楚农村金融的“水性”。

  “我认为加强银政合作是金融服务‘三农’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财政惠农信贷通’和‘财园信贷通’模式。” 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肖天星谈出了自己的观点。

  肖天星谈到四种破解瓶颈的方法:一是保障银行资金供给。要让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首先池子里要有水。这就要求银行要划定涉农贷款专项额度保障信贷资金的供给,设计专属产品为“三农”量身定制服务,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对涉农贷款投放量大的银行监管考核时,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倾斜政策。

  二是畅通金融惠农渠道。没有畅通的渠道,即使池子里有水也无法流到田间地头。要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银行网点的服务能力;要大力打造特色支行,可主攻江西省高效生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产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场、农业产业化集群和休闲观光产业带这五大领域。

  三是提高资金投放精准度。金融服务“三农”不能大水漫灌,要有的放矢。可在政府部门的指引下,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富带动致富”的金融支农工作路径。此外,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还有个特色做法,就是率先选拔、聘请任期届满的大学生“村官”,发挥他们熟悉农民金融需求的优势,直接把小额贷款送到了偏远山区的田间地头。

  四是升级农民经营模式。要通过资金投放,引导农民升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通过创新担保方式、设计专属产品,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三农”的融资难题。

  “为‘三农’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并通过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加强与外部的互动,可形成支持‘三农’的合力和增信手段。”江西省农信社董事长孔发龙这样建议说。

  孔发龙提出了四种合作方式:一是银政合作,借助各级政府的组织力量,大力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等信贷服务的覆盖面和风险防控水平;二是银担合作,与从事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合作,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三是银保合作,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涉农信贷保险业务,为涉农贷款防灾减灾提供保险增信,降低涉农信贷风险损失;四是银企合作,充分发挥客户之间相互熟悉、信息对称的优势,推出产业链、供应链、商圈链客户间的互保模式,提高风险防控的准确度。

  同时,还要注重做好四个工作:一是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库,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着力破解诉讼执行难问题,打击恶意欠贷行为,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三是扩大涉农贷款保险业务范围,强化涉农信贷的风险防火墙;四是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偿,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以提高支农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