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平:入画乌镇

04.11.2015  19:51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地方总想去看看,西藏、新疆不方便,周边附近的地方总应该走走。这些年,身边的朋友、同事纷纷去过了乌镇,说起来总有一些得意神情。但没有几个能用形象的语言为我描述乌镇的风土人情,有片言只语用文字记述的更是廖廖无几,但也算是个性情中人了。网上看到的乌镇介绍很多,什么“中国最后的枕上人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等等,但那终究是教科书是别人的想法他人的感受。有人用成语故事小马过河来说明应该去看看,不管恰当与否,也不必再找别的词语来表达,反正就这个意思,再找纯粹多余。因此,去乌镇实地看看真的很有必要。

 

很多地方平时都想去,但其实不见得有机会,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羁绊。与朋友一样,去乌镇也是临时起意。恰巧因为浙江有个第四届国际葡萄酒文化交流节,那边的客商朋友邀请了,必须要去一趟。加上又是周末,时间安排又刚好,可以顺路去看看,想想也就动身了。

 

之前,同事告诉过我,去乌镇的话,最好看了西栅再游东栅,其中西栅主要看夜景要夜游。如果不住一晚,只能看到白天的景色,夜景看不到肯定遗憾。好在路途不远,因而周五下午晚些时候就急匆匆地赶到了乌镇,第二天中午前后又可以去参加什么葡萄酒文化交流节,算是两者兼顾了。

 

西栅之旅从渡船开始。也许是因为周末,来乌镇的人还真不少。等着坐船进入景区夜游的客人很多,一下子就排起了长队。这时天还没有完全黑,去的时候又是正宗的七月份,大家都感觉到乌镇的热情。单单排半小时队,人们就汗流浃背了,真是够热的,简直太四季分明了!排队期间,为了解有关的资讯,我跑到小超市特意买了一本麦丁撰写的《乌镇东西》,盖了三个纪念戳放在包里,以备游园或晚上再看。

 

好不容易等到了船,人们纷纷争先恐后去找临窗的位置,抢占欣赏夜景拍摄夜景的好位置。因为人太多,船又小,里面很是闷热,多少影响了人们游园的兴趣。好在入口处还看不到什么好景致,灯光也是稀疏的。真让我对里面的夜景产生了怀疑,真的有传闻那样美吗?

 

才几分钟,游船就靠了岸,原来这是接游客进入景区的船,还不是专门的游览船。但想着自己能在西栅景区亲自走走,切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是快意的。

 

西栅的夜景的确与众不同,笨拙的我真不知怎样动笔。有朋友说对我有信心,真是惭愧之极,既给了我压力,又让人感到好笑。也只有到了乌镇,走马观花看了一圈,才知道一般人是很难描述西栅之美的。就是散文大家也要在这呆上一些时日,才好动手。这样想来,我根本不用费心了。尤其是时隔多日,恍如梦中一般,看到的印象早就没有什么记忆了,只凭几张图片哪里还记得住什么。只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记一点就是,就当是自娱自乐,根本不需要别人去评判。这样想来,心中顿时释然起来。

 

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乌镇有东、南、西、北四个栅,我一直猜想这些栅就是乌镇的城门,是从水路进入乌镇的通道。果然,看了部分介绍和西栅的景区平面图,一下就验证了我的猜想。但是,这个城门有多大,我想像不出来。直到后来坐小船往回行驶,快要上岸时才看到了西栅的城门。既然叫栅,肯定有木栅或铁栅拦住。因为急着拍照,也忘了问摇橹的船工,栅是木栅还是铁栅。可是这并不重要,现在也只是个象征性的建筑了。因为大船根本就进不来,而里面的小船基本上又都是旅游专用的,里面的住户可能并不需要从栅门进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像,是不是这样,西栅里面的原居民才最清楚。

 

一个地方的夜景美不美一般和灯光有关。古时皇帝夜游杭州西湖,那还不是各式灯火辅助的。因为有水,光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如果有风了或是有船经过,水波荡漾,灯光也会跟着泛动摇曳起来。加上各种音乐、戏曲、渔歌、号子等的铺垫,肯定风趣无限。我以为美夜景大体如此。

 

西栅的夜景美,当然也有上述因素。与众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花里胡哨的霓虹灯,也没有高音喇叭大声喧哗。有的是清一色一至两层保存完好的明清砖木结构古建筑;有的是搞不清数量及名称的横桥、竖桥和桥里桥;有的是不时从巷子两边冒出直通内河的小弄子;有的是不时从眼前一晃而过的橹摇小船,船上坐着卿卿我我一对对夜游的小情侣或是嘻嘻哈哈的一群游客。河道两边无数的节能灯,从屋檐、屋顶、屋脊、屋脚、窗子边、桥洞下乃至树木上向河道四周发射灯光,晃动的河水再将灯光上下左右不停摇曳,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夜景。换句话说,整个景区其实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小船、店铺、花木、藤草和灯火的最佳组合,是小桥流水、石板小巷、名胜古迹、手工作坊、民俗风情、展馆会所、地方小吃、休闲体验的场景集合。在这画一般的景区内,如果气候稍好,至少走点路不会一个劲地冒汗,在美人靠上坐着歇歇脚看看风景,或是陪朋友在茶馆喝喝茶侃侃而谈,我肯定会流连忘返不愿再走。这个时候倒有点后悔起来,没有到景区里面来找住宿地。其实里面就时不时地可以看到乌镇民宿的招牌,据说条件也不错。那样的话,也不需要一个劲地赶,没目的只顾随着人流不断往前走。

 

走完一半路程时,要过桥从另一边返回,走完一圈就可以到进口(出口)了。这时,看到前面有小船在等,好像知道我们一定要坐似的。按常规,一条小船可以坐6人,每人30元的船钱。不足人数时,只要你愿意多掏腰包,也可以包船。返程再坐小船时,因为人少,加上天色已晚,水面上起了风,就不再和先前一样热了,这时才真正感觉到了一点点惬意来。

 

在景区里面坐小船回去和坐大船进景区时感觉完全不一样。坐上小船,虽然只有一半的路程,但很多时候船在水中行,由于两岸灯光照射反光的缘故,船就像是走在一条金光大道上的。时不时要穿过一座座不知名的小桥,也时不时地有小船从对面驶来。因为忙于抓拍,一时也顾不了那么多。只想把这美景尽收眼底存入相机。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当时应该多看多问还是应该多拍,总之都没有做够做好。要说拍,船一直在动,个人水平又不行,总是拍不出满意的夜景。要说问,没有多想,没有温习过的基础,也没有问出什么问题。看来,与大多数游客一样,我们都是急匆匆的过客。匆忙中走一回,算是到此一游了。

 

第一次在西栅里面步行或坐船游走,因为专记着看风景和拍照了,东南西北的方位一直就没有搞清楚,这在我而言一般是很少见的。因而到了上岸时间,还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还在原地打转,看来是意犹未尽。真想重新再来一遍,好再看个究竟。

 

东栅是乌镇保护开发的第一个景区,相对而言比西栅更适合白天游玩。据了解,东栅景区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每年吸引两百多万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已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景区游程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和廊棚等组成,接待过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APEC会议嘉宾。慢慢欣赏慢慢品位据说一天时间很好打发。

 

进入景区后,人们可以顺时针走路绕圈子,也可以逆时针走路绕圈子,反正可以循环往复。当然累了也可以坐坐船,或喝茶吃点心歇歇脚。我们随了人流往逆时针方向走。没几步,就看到了一块较空阔的水域,据称叫财神湾的地方。看样子是个内部码头,右手边有座桥。当时,看到水域里面用尼龙布围着一块地方,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是高竿船的位置,可能是在整修,本来是向游人展示高空杂技的一个地方。上桥时,由于人太多,根本没有看清这座桥原来是座很特别的桥,到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逢源双桥。而且还要感谢网络上的朋友和《乌镇东西》的有关记载。

 

逢源双桥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据说是古时水路进出的关卡。也有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反正阴差阳错,我正好走了逆行的左边,因为可以看到财神湾空阔的水域和有关建筑,很便于拍照。其实另外一边可以看到什么风景,我真的没有注意。走一遍桥,人多了,可能会分走左右两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左边或右边。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也有人对此感叹:走了左边就不能走右边,走了右边就不能走左边,只能二选一。这是个现实而又矛盾的选题,还谈什么左右逢源,完完全全是左右为难。是呀,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那样想可以很高兴,有的人这样想肯定很悲凉。怎样理解的好,看来跟大家的心情或处境有关吧。如果早知道有关的故事,我会在此多走一回,两边都看一看,看看哪一边的风景更好,再来品位其中的滋味。这样想来,也许很可笑。

 

白天看东栅,好处多多,到处可以看清楚。水阁是怎样依河而筑的,街桥是怎样相连的,石板小巷是怎样铺设的,各式店铺卖些什么,甚至于生活用污水是怎样排的,都可以看得到。比如,枕上人家是怎么回事,基本上可以知道个大概:水阁依河而筑,下面有出口,可以汲水用,也可以从下面走坐船出去;临河一边可以开窗户,可以晾晒衣物,上面也可以住人。基本上就是这个道理。回来认真看了《乌镇东西》,还知道了有关的传说故事。廊棚和美人靠是怎么回事,更是一看便知:廊棚用来遮风防雨,利于人们出行;美人靠其实就是方便大家休息的长凳子,因为有靠背,又在河边,人们坐在这里可以休息或谈天说地,所以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乌镇特色很多,仅《乌镇东西》就记载了50个“乌镇之最”。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石桥、水阁、石板小巷、茅盾故居、茅盾纪念馆、蓝印花布和江南百床馆等。

 

水阁是乌镇的主要建筑,没有水阁,可能也不成为乌镇了。在临水靠窗的一边,也许以前就经常发生年轻恋人约会的故事,试想那一定很浪漫哟。

 

石板小巷在江南古镇非常普遍,在这却是乌镇多年沧桑历史的见证。上面有无数过客践踏过,记录了乌镇的风风雨雨。只是这里的石板小巷很多,左一个右一个,且大部分都通往河道。要是晚上单独一个人到此转转,估计很快就要迷路了。除此,我以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据说房屋是茅盾成名后用《子夜》的稿费自行建造的,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和厨房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茅盾一生的最后几年就是在这里渡过的。茅盾纪念馆,原是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立志书院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纪念馆里有茅盾在1980年3月17日85岁高龄时所作的《可爱的家乡》手稿全文。看到那些改了又改的痕迹,我知道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对这一点,现在我可是深信不疑了。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又环保。看到蓝印花布,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穿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字。但对我们而言,看到那些用蓝印花布做好的成衣、三角头巾、雨伞和桌布等,还是有一种亲切感。毕竟小时候我们穿的和蓝印花布类似,尤其是包被子的很多都是跟蓝印花布类似的布。这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内有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是应有尽有。“镇馆之床”为清代建造的拔步千工床,此床用黄杨木制作,长217厘米宽(深)366厘米高292厘米,前后共有三叠。馆员介绍说此床因用工千余历时3年方才雕成,故称拔步千工床。就算是现在的一般木匠师傅,仅工钱也要十几万元了。如果用那时的想像及高超雕刻工艺,加上现在的科技水平,让古工匠来造现代的床,还真不知有什么创新。肯定是雕工精湛、风格独特、装饰华丽、豪华气派、电子控制了,一定又是一件现代平民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乌镇的确是个好地方,自公元872年建镇以来,镇名、镇址、水系、生活方式全都未变。传统建筑经百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想要一次就对她有个全面的了解,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风景如画、环境优美、故事多多。据有关介绍,自宋至清,乌镇累计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一些中型城市也望尘莫及。近代的茅盾等文化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乌镇历史上曾有过多次镇志的编修,仅1933年—1936年续修的《乌青镇志》就耗资1万多银元。想必现在一些落后的县市甚至还不如乌镇。乌镇也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试想如果在阴雨天,河上起了薄薄的雾气,小桥、流水、人家全部隐隐约约看不太清忽隐忽现的。又或者遇上大冻,水面上全部结了冰,到处是溜冰场。那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江南山水画呀?有人评论说“晴乌镇不如雨乌镇,雨乌镇不如夜乌镇,夜乌镇不如雪乌镇”,想必就是这个意思。

 

真想在那样的地方,在阴雨朦胧的日子,什么也不做,只与心爱的人一起临窗静静地坐着,伴着雨声,听着音乐,品着香茗,看着小桥流水人家,那是一幅怎样叫人羡慕的情景画呀!

 

(作者单位:德兴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