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铁路"免票"被滥用 凭借关系可免票(图)
民国北宁铁路员工免费乘车证
1934年,郁达夫从青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北平。故地重游,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郁达夫“免票”进北平
郁达夫是应王余杞邀请来到北平。这年7月16日,他的日记记载:“接天津王余杞信,谓胶济、津浦路免票,可为我办,望我秋后去北平一游。”王余杞这个人在文学史小有名气,是个左翼作家,也是郁达夫的粉丝。他当时正主编一个文学杂志《当代文学》,很缺稿子,因此着急向郁达夫约稿,并答应为郁达夫办理免票,邀请其到北平一游。
王余杞为什么能办理“免票”呢?这是因为他的身份除了是文学青年,还是当时北宁铁路局的职工,办个免票,想必不难。一个月以后,8月17日,郁达夫动身从青岛先坐胶济铁路到济南,然后换乘津浦、北宁铁路到北京。不用说,这趟出门,郁达夫坐火车没花一分钱,用的全是“免票”。
民国铁路“免票”被滥用
这个故事只是民国铁路“免票”制度被滥用的冰山一角。在民国,有大量各色人等,凭借各种关系,可以弄到铁路免票,从而免费坐火车。
1927年3月,民国交通部颁布了《国有铁路临时免费乘车免票规则》。规定铁路免票分为公用和优待两种。公用免票主要是针对交通部、铁路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可以申请使用;优待免票对象是中央及地方高官、外国大使等,经交通部特许,可以使用免票。对于免票的使用方法,则规定只限于本人使用,不能乘坐特别快车等。对于免票的制发,规定“免票由路局自行制定呈部备案发行,但长期免票非先得部许可不能发出”。
应该说,这个规则对于免票适用人员的范围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配套措施也很完善。然而,日久生弊,铁路免票很快就成了铁路一大弊政。主要原因是免票的滥发。地方军政各界、警察、货运商人常常以公务往来之名,向铁路申请发放免票。一经通融,即为常例。据当时粗略统计,各铁路局每年签发的长期免票多达数千张。有人观察,当时京沪(南京到上海)铁路头等车的乘客,几乎全是免票人员。有人甚至激愤地说:“当民国政府成立之初,几于身着中山装或佩戴任何证章者,均得免票乘车。”
很多铁路工作人员违规向亲友发放免票,前文提到的王余杞为郁达夫代办的免票,就是这种。在民国,这种免票非常常见。
补缴票款受表彰
老舍的小说《火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张先生和乔先生过年回家,托朋友办免票,朋友直到除夕才给办成,他们只能除夕回家,抱怨不已:“有免票的人教你等到年底,你就得等到年底;而有免票的人就是愿意看朋友干着急,等得冒火!同声慨叹:今日的朋友——哼,朋友!——远非昔日可比了,免票非到除夕不撒手,还得搭老大的人情呀!一齐点头:把误了过年的罪过统统归到朋友身上;平常日子借借免票,倒还顺利,单等到年底才咬牙,看人一手儿!一齐没好意思出声:真他妈的!”
张恨水的小说《平沪通车》也记载了不少借用朋友免票的乘客。1936年,民国政府中央通讯社曾专门播发了一条消息,报道了一位女士“因历年往来京沪津间,均系有人赠给乘车免票”。年长日久,她感到很过意不去,深感自己的这种行为“无异盗窃政府公帑”。因此,她特意将历次免票应付的钱款,另加利息,上交政府。这一行为,被当做正面事迹,进行了宣传。
免票的滥用不仅严重影响了铁路收入,而且经常导致很多正常买票的乘客反而找不到座位,影响行车秩序。对此,民国交通、铁路等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加以整顿。然而,这些措施大都虎头蛇尾,难以执行。在整个民国时期,免票滥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供图/李子明 ◎李子明 (中国铁道博物馆)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