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吴育能:中国铜市正在发生哪些转变?

28.05.2017  07:33

​​作者:上海有色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MaDxNI5bnLjclx03A99WJg

中国作为铜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仍是鞭策我国铜行业努力转型的动力,“十三五”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到2020年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迈入世界强国行列。

值得欣慰的是,江西铜业副总经理吴育能在“第十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我国的铜行业正在从粗放到集约、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等方面进行着优化改善。与此同时,中国的铜进口、铜消费、铜产能扩张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

铜冶炼从粗放到集约

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有色金属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随着城市发展已经处于城市核心区,安全环境压力隐患加大。主要炼铜企业逐渐淘汰了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工艺,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能耗指标不断优化。二次铜回收能力不断提升,废物排放大幅下降。

铜加工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

尽管中国铜加工行业产能已经连续十四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铜加工“大而不强”满足不了国民日益提高要求。除了空调内螺纹管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外,其他板带、管、棒、型、线等多品种质量仍处于中等水平。

虽然中低档产品基本国产化,但高精尖产品仍大量进口:高端铜箔,铜板带,集成电路引线铜合金,高散热能力铜管等都需要进口。

铜加工行业正面临从单纯追求规模到规模和质量并重的转变。

铜进口从以精铜为主到原料为主

(1)中国冶炼产能不断扩张,带来精矿需求持续增长

2000-2015年,中国铜粗炼产能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加45万吨产能:2006—2020年,中国铜粗炼产能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平均每年增加25万吨。

目前来看,虽然冶炼扩张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到2020年仍有超过百万吨的粗炼项目计划投产,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们在原料的需求量上继续提升。

(2)精矿进口数量激增,精铜进口平稳

得益于冶炼产能的激增,近5年铜矿进口平均增速22%,同期精铜净进口增速仅4%;

2015年铜精矿进口量达359万金属吨,首次超过精铜净进口量347万吨;2016年再次超过。中国铜进口格局将从以精铜为主转变为原料为主。

铜消费数量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

更长周期看,用铜主要发生在工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铜消费增长高度一致,随后用铜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中国用铜增长高速期已过,将迎来中速增长期。

中期来看(2-3年),全球对冲中国消费下滑的力量可能来自于美国重启基建,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活动等。更长周期看,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将是下一轮增长引擎。

铜消费应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

中国铜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力、工业、交通、家电等五大领域。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仅次于银,大大高于其他金属。该特性使铜成为电子电气工业中举足轻重的材料。

目前市场争议较多的是电力电缆及家电领域用铜面临被其他材料替代的威胁。但在一些领域不能被替代,如电线电缆。

坚持两化融合推进智能制造

冶炼:推广铜冶炼智能工厂试点。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并公布了2016年63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有色行业多个项目被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包括江铜的铜冶炼智能工厂试点项目。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

检出“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展开课题研究,共建实验室、科技创业基地和研发中心。

以重大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推动、企业运作,促进高校、科研院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在资源勘探、数字化矿山、资源回收、精密制造等领域积极探索,提升自主技术能力,推动铜产业装备水平,形成中国特色的铜工业能力。

提升集中度严控产能无序扩张

目前中国铜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应提升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优做强。严格落实国家环保和能耗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使其(2016—2020年)经济改革的关键、重点。铜产业也应积极深化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关停亏损产能。从严控制新建铜冶炼项目和中低端铜杆线及板带项目。

拓展新应用打造消费升级

行业应加强对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加强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研究。应积极与行业相关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着力推广铜的应用。根据国际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广建筑用铜水管,海水养殖,集中供热等领域铜消费,加快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超高纯无氧铜丝线材、铜铝符合材。超细铜合金丝材在高端功能元器件和先进电力装备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