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岭铜矿遗址新出土商代陶片石器[图]
8月25日,在位于瑞昌市夏畈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岭铜矿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用手铲轻轻地刮土,一处沉睡在地下三千多年的古人生活遗址出现在眼前。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有陶片、石器和铜矿石等。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古老青铜文明的光辉再次闪耀在长江之滨的这个小山村。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铜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岭国家矿山公园(铜岭国家“双遗址”公园),成为长江之滨、吴头楚尾交界地一处文化旅游新亮点。
铜岭遗址
铜岭铜矿博物馆效果图
发掘现场
出土的铜矿石
出土的石器
[1] [2] 下一页
出土的陶片
发现一处商代采矿人员居住点
“这是方格纹陶片、这是陶器的一条腿、这是铜矿石、这是石器……”25日上午,在铜岭铜矿遗址考古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一件件新出土的文物。出土的物件虽然非常零碎,但只鳞片爪之间,仍然透露出远古文明的气息。
2013年5月,瑞昌市正式启动铜岭国家“双遗址”公园建设。为配合“双遗址”公园建设,自2012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瑞昌市文广局铜岭铜矿遗址管理处组成遗址考古队,在遗址及其周边展开调查和试掘工作。 铜岭铜矿遗址考古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年度的考古工作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的,试掘点位于遗址采矿区东北约600米的山坡上。经过试掘,出土了一批商代的陶片、石器等生活用品,初步推断这里曾经是商代采矿人员的居住点。
铜岭铜矿前后连续开采达千余年,那么,从铜岭铜矿采出的铜都运到哪里去了?去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对距铜岭铜矿约40公里的九江县荞麦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早中期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那么,古人在荞麦岭冶炼用的铜,是不是从铜岭运过去的呢?瑞昌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文物部门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工作。
无力保护不得不对遗址进行回填
铜岭铜矿遗址最早于1964年由赣西北地质大队发现,1988年至1993年进行了五期考古发掘。铜岭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时间最早、内涵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商周时期大型古铜矿采冶遗址。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青铜文明史,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解决了商周时期大宗铜料来源的重大课题,对研究我国青铜文化、中华文明史等具有重大价值。1991年,铜岭铜矿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国家“十二五”百大重点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内容之一。
但是,就是这样一处熠熠生辉的古代文明遗址,从发现之初,就面临着保护乏力的尴尬境地。由于当时还没有力量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1993年,不得不按照文物保护的惯例对遗址进行了回填,3000多年前的远古文明又被埋在了地下,直至今日。尽管国家和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大笔资金投入,对遗址进行保护,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铜岭铜矿遗址前后发现的四川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湖南马王堆遗址,湖北曾侯乙墓遗址等,都早已建成了博物馆和景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但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岭铜矿遗址,却至今依然沉寂地下,令人叹息。
5亿元打造铜岭国家“双遗址”公园
为了彻底解决铜岭铜矿遗址保护乏力的问题,并对遗址进行开发利用,2009年以来,瑞昌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工作力度,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江西省铜岭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正式批准了该规划。201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主持召开铜岭铜矿遗址保护与建设座谈会,形成铜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岭国家矿山公园文物保护专家意见。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2013年5月,瑞昌市正式启动铜岭国家“双遗址”公园建设。
8月2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博物馆将按照中国青铜史和铜岭青铜史两条主线进行布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的青铜文明。
瑞昌市文广局局长祝炳光告诉记者,铜岭国家“双遗址”公园位于瑞昌市夏畈镇铜岭、禁地两村,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整个工程预计将投入5亿元以上,预计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一个集考古研究、旅游休闲和与高科技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为一体的青铜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环鄱阳湖与环庐山文化旅游圈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前景十分看好。
■信息日报记者曹诚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