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举办“晒红节”原生态民俗活动

03.07.2014  14:0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传统的风俗节庆活动,越来越淡化了。然而,在赣西北铜鼓县一个叫西向的山间盆地,这里的老俵仍然保留着过六月六的习俗,并称之为“晒红节”。7月2日,该村举办了第五届“晒红节”活动。


  铜鼓是客家人聚居地,在唐宋时期就有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入。“六月六,晒红绿”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主要是晒冬衣。相传    在宋朝,客家人迁途南方后,一位年长老伯在六月初六那天烈日下翻晒衣物,转身站立起来却发现太阳照射在自己身上不见身影。他感到奇怪,认为这是天意,让所晒的东西四面八方的接受阳光。从此以后,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新旧衣服,就连老人备用的寿衣、帽鞋等,都拿出来晒,以示见太阳,图吉利。于是每到这一天,房前屋后,挂的挂搭的搭,到处红红绿绿、喜气洋洋,“晒红节”由此而来。这个时节正是夏季农闲、庄稼初熟之际,各家各户便请回已出嫁的姑娘“吃新”小聚,共度这个喜庆欢快的节日。


  六月间百虫滋生,西向村的人们在“晒红节”期间开展祭祀活动,敬天神、土地爷,祈求驱散邪魔、吉利安康,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傩神自西周康王十三年,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西向乡民长久以来有敬仰供奉傩神的传统。村中的傩神殿首次重修于南宋祥兴年间(1278年),前清年间曾毁于火灾后重修,但何年所建已无从可考。现敬奉的傩神头像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73年)重塑贴金的,建筑部分2006年再次翻修。傩神殿的祭祀活动除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外,自建殿以来一直绵延至今,主持活动的 “司祭”代代相传,已传承至二十六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扶助下,自2010年起,西向村成立了傩神殿理事会负责活动筹办。“晒红节”活动在传承古老民俗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包含神秘的傩面开光仪式,庄严的宰牲祭祀,原生态傩舞表演,热闹的傩神巡游等项目。 

   
 
  “晒红节” 傩事活动有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送神等环节,“司祭”身穿长袍、头戴花帽,手拿法器,口里喃喃吟语,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器乐者,有鼓、唢呐、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锣钹鼓乐与“司祭”的吟唱,时高时低地配合着,司乐者不时和唱,声韵悠扬。期间傩神会被请下神台,由村民们用轿子抬着,九节草龙引路,鸣锣开道巡游乡村。这一民俗活动内中的祭器、祭品、草龙、乐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一套完整的程序,是赣西北人文与民俗活动的经典,于2012年入选宜春市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杀猪祭傩神是仪式的重要环节。村民将猪血撒在草纸上,称之为“花纸”。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拿着猪血花纸祭拜后,夹在竹竿上分发给参加祈福活动的村民,由村民回去插在田头地里祭祀土神。九节草龙独具地域特色。稻草龙共为九节,龙嘴龙尾龙身内部均用竹条做骨架,外表用稻草编制捆扎,红纸装饰,每节稻草中间有根用于撑举的竹竿。有位乡民提着一个写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字样的灯笼在前面引龙。随着鼓乐、唢呐的韵律节奏,那位提灯笼引龙的人倒退着走,灯笼走着曲线,快慢起伏。 每到一巡游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出来放鞭炮迎接九节草龙和众傩神,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西向傩神殿供奉有傩神有:大王、先锋、判官、伍子胥、赵子龙、千里眼、顺风耳、王灵官、马元帅、二十四戏。傩戏表演的是内容是妖魔鬼怪肆虐人间,带来疾病灾祸,众傩神同心协力驱逐、擒拿鬼怪造福黎民百姓。傩戏表演中,通过徐缓的规定动作体现傩神的慈穆雍容,通过武术对打等动作体现傩神为民除害的勇猛威严。傩舞中妖魔鬼怪为害、傩神追逐等情节,又具有活泼氛围,充满幽默感。


  三都镇西向村距县城30余公里,周围崇山峻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使得这里的客家人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村民们品饮着传统制作的“龙虎斗”客家撑米酒,心态平和地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的水车动力老榨坊至今正常运转,还能时见担着剃头挑子的师傅吆喝着走过。西向村是铜鼓县有机农业示范区,出产有机水稻、黄花梨、土榨茶油、农家腊肉等农产品成为县城居民的“抢手货”。


  村庄四面山围翠绕白云袅袅,村内梯田民居疏落有致,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被誉为“铜鼓最美山村”。每年春季的千亩油菜花,更为迷人的乡村添上鲜亮的一景。今年7月2日“晒红节”期间,有来自浏阳、九江、南昌、景德镇、宜春、新余、高安、宜丰等地的车友、驴友、摄友1500余人前来游玩采风。